充气的泡沫,还是市场的回潮?
0条评论 2013-06-01 10:23:3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 作者:曹俊杰

站在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展览现场会展中心,正好和荷兰艺术家霍夫曼设计的巨型充气“橡皮鸭”隔维多利亚湾相望,它不分年龄、种族、疆界,象征快乐和美好记忆。

当然,它本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无任何关联,只是作为大型的公关艺术,来呼应港人沉寂多时的对于审美和快乐的追寻。而它访港的时间,正好在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举办期间。

如果用象征主义来进行判断的话,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首届登临,也充斥了同样的因素:香港自身正在经历这样的文化革新,快速打造起以艺术市场交易为核心的国际站点,冀望成为亚洲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镇。但这样的速度,有时候让人感觉不够坦然——它究竟也是在充气中的壮大,还是本身已经积攒了足够的资本?

作为全球第三大当代艺术博览会,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于5月22日至26日在香港会展中心召开。从规模上来说,几乎与巴塞尔、迈阿密相互持平——巴塞尔艺博会将于下月在瑞士巴塞尔举办,有304家国际画廊参加,而迈阿密则有250家画廊参加,香港则囊括了来自35个国家的245家画廊。

火热中亦有隐忧

艺博会火热成交的背后仍然具有隐忧,“很多人并不是艺术的爱好者,他们仅仅是来看热闹,或者是想了解,艺术这个投资,究竟是怎样进行的。”

用“火热”来形容首届香港巴塞尔的成功,并非妄言。在短短5天的展会中,大部分画廊都为自己带来的展品询到一个好价,或是拿到一个好的订单。

参展方之一、北京索卡艺术中心萧富元表示,香港巴塞尔期间,索卡共有15件参展作品被收藏。重要作品的收藏,如蔡国强四米多长的《金飞弹》被美术馆收藏,毛旭辉《倒下的靠背椅-金色黄昏》以及洪凌的几件作品被多位华人藏家收入囊中。这些重要作品,在VIP当天就都已找到了青睐它们的新主人。

而来自上海的香格纳画廊老板劳伦斯介绍说,与去年的比较来看,展会的销售效果远远高于去年,超过一半的作品被订走,但参展成本也相对去年提高很多。

一些小件的架上油画和雕塑,在开展当天,就被抢购一空。据巴塞尔主办方介绍,香港巴塞尔,有600多家画廊申请参加本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但最终只有245家获得参展资格,可见其竞争的激烈。全球一线画廊几乎悉数在列,纽约的David Zwirner画廊、高古轩画廊、在德国和意大利都有分支的Karsten Greve画廊等等,特纳奖获得者崔西·艾敏、最贵的艺术家达明·赫斯特、波普艺术家里切滕斯坦、安迪·沃霍尔、村上隆、草间弥生、杰夫·昆斯、乔治·康多等等当代艺术中耳熟能详的名字在展厅中俯拾皆是。

在细节方面,首届香港巴塞尔展的确比其他博览会更加成熟,这得益于他们把巴塞尔艺博会精髓的引入。往往一个博览会,在开幕当天有极多的VIP藏家入场,但在接下来的日子,则会变得冷清很多,但香港巴塞尔则在每天都引入一个VIP时段,保证了具有真正收藏潜力的买家能从容购买。而香港本地的免税政策、优质金融服务以及贸易、进出中国内地的便捷,都在香港巴塞尔得到体现,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形态的赞助商酒会和晚宴。

以“巴塞尔”为其规模和品牌优势正在凸现。“几年前,我们只有3位贵宾经理,维护与画廊、收藏家以及机构的关系,今年,我们有24位贵宾经理负责此项内容。”巴塞尔艺术展亚洲总监Magnus Renfrew介绍说。

不过,火热成交的背后仍然具有隐忧。就在展览第3天,在一层展区一家画廊的挂画从墙上跌落,造成镜面碎裂一地,短短5分钟之类,几乎整个楼层参观艺术品的人群汇聚到一起,对这起玻璃碎地的兴趣似乎比艺术本身更加强烈。

“很多人并不是艺术的爱好者,他们仅仅是来看热闹,或者是想了解,艺术这个投资,究竟是怎样进行的。”来自内地的参观者吴先生告诉记者。

即便是现场有订单,但是要把订单转换为实在的销售,也不是板上钉钉的事。香格纳画廊从业人员告诉记者,通常博览会订单,有70%转化为实际的销售,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绩,很多人都是现场被气氛扰得头脑发热,但回头又立马变卦。

艺博会对港推动作用大

香港的新建设,不单是吸引欧美一级画廊来展开新的一页,而是吸引国际顶尖的艺术类策展人士和艺术家到香港发展。

当国际拍卖行、西方画廊大鳄、中国本土画廊先后在香港落脚后,在让香港迅速升温的同时,也对香港本地的艺术生态形成拉拽之势。香港本地的画廊在过去主要集中在中环地区,现在开始向外围扩展,比如中部地区、上环、西环以及湾仔地区。

“过去10年,亚洲和亚太地区仔经济和政治上的急速变迁,同时带动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艺术市场,其艺术的传统造诣更不容忽视。香港作为亚洲的经贸中心,在地理和文化上都具有优势,拥有重新定义国际艺术社会的力量。”巴塞尔艺博会亚洲总监Magnus Renfrew说道。

充气的泡沫,还是市场的回潮?

如今,香港亦在经历自身的文化革新——具有革新性的艺术机构,如亚洲艺术文献库及Para/Site,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关注;亚洲协会香港中心成立第二年,就在香港赛马会旧址上全年无间断举办各种文化艺术展览;耗资21亿美元的西九龙文化区,立志成为全球最优秀的同类项目,而文化区内的M+博物馆,将继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之后的地域性文化身份象征。

香港的新建设,不单是吸引欧美一级画廊来展开新的一页,而是吸引国际顶尖的艺术类策展人士和艺术家到香港发展。

“现在,亚洲已是全球最令人兴奋的艺术市场。”刚在香港创立全球首个专业亚洲现代及当代艺术的网上展览和交易平台Artshare.com的创始人Alexandre Errera介绍说,亚洲的新兴市场潜力,让他从投资银行辞职转而来到香港创业。

一个好的消息是,香港政府对于本届艺博会格外重视,并宣布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合作,进行艺术行政人才的发展计划,冀望于提高香港艺术行政的承担和落后于市场发展速度的国际交流,以应对如今快速崛起的香港艺术市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以亚洲标准制定、扎根在亚洲的艺术博览会,对与日俱增的亚洲收藏家来说,不失为一件美事。希望香港的艺术市场,不只是像充气的巨大“橡皮鸭”一样,漂浮不定,随时都有可能泄气的可能。

编辑:李洪雷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