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梨天下第一案亮相纽约佳士得
0条评论 2013-06-05 09:16:00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作者:程香

黄花梨天下第一案亮相纽约佳士得

明末清初 黄花梨长方凳

黄花梨天下第一案亮相纽约佳士得

明末清十八世纪 黄花梨方角柜

几经易主,此次大案的命运又是如何?据蒋念慈透露,大案被香港古董商瞿建民的太太举拍买走。辗转16年,“天下第一案”又回到亚洲。

从“天下第一案”看中西方艺术审美

3月21日,“美国私人珍藏黄花梨家具”专场拍卖,13件家具,8件成交,5件流拍,成交率61.5%,成绩平平。

陈仁毅对这个成交结果,并不意外。他分析,主要原因,还是精品不足,家具不够好、来源不够好。而且在西方国家拍中国家具,看谁在买、谁会买非常重要。此次拍卖,大部分家具还是被香港和大陆不成熟的买家拍走,在现场很少看到西方行家出手。

拿“天下第一案”来说,这件18世纪的架几案,西方行家的关注度并不高。因为18世纪的中国家具代表,不是黄花梨。也就是说,黄花梨家具在18世纪的中国家具史上不具标志性。所以西方人不会花这么大的代价买18世纪的黄花梨家具。

陈仁毅告诉记者,西方人早在1922年~1944年就开始接受中国家具,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审美体系。他们会结合家具在工艺史上的年代、地位和艺术性,综合考量其艺术价值。对家具的材料、美学、工艺、哲学、历史等部分,都比中国买家成熟太多。“而中国买家看家具,通常只关注两点:一是材料、材料、材料;二是尺寸、尺寸、尺寸。这张大案之所以出现中国人热捧、西方人冷观的局面,中西方的审美差异和价值判断,或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陈仁毅说。

蒋念慈也认为,此次佳士得拍卖现场,生意人买的多,真正的行家出手的很少。而一场拍卖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应看是否有行家出手、行家的关注度有多高。在这方面,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市场,尤其是家具收藏市场,还应亟需提高审美水平。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