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有正确答案吗?
0条评论 2013-06-07 10:57:15 来源:TimeOut北京消费导刊 作者:李谦

《熊猫》

《熊猫》

这带问号的题目并不是一个困惑,而是感慨,关于东站画廊正在展出的托尼·谢尔曼个展的。在那消磨了一整个下午,跟这位年过60的加拿大老男人讨论东方。

画廊里大多数人都只看一眼画、就心急火燎地发现新大陆似的叫,“这是熊猫、那是毛”。没错,画面上的东西中国人都太清楚了,只是谢尔曼想说的比人们看到的多一点。

托尼·谢尔曼对中国很着迷,从九岁开始他就在读《老子》,他去过中国的很多地方,每次都尽量去一些不那么观光、不那么雄伟的地方。于是你在展厅里可以看到他无不充满东方印迹的作品,《毛》、《熊猫》、《女娲》、《孟婆》、《老子》,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有着充满神秘感的幽暗调子,展厅门口那幅《毛》中,毛的嘴巴没有出现在画上,谢尔曼说他的话每个字都很重要但他说得太多了,可以歇歇了。而有趣的是,与这幅《毛》在展厅里遥遥相对的是另一幅《父亲毛》,色调相对明亮。

与大多数传统的架上绘画作品不同,托尼 谢尔曼创作的方式有点特别,几十年来他一直在结合颜料和蜡来创作具有多层次、深度感蜡画法作品,这些画经常要经过反复的涂刮、尝试,谢尔曼经常一时生气把画纸撕碎,因为纸面沾了蜡太硬,甚至撕的时候都更费力气,“我告诉我的学生不要学蜡画法,千万”,说完他比了个抹脖子的表情。

国外艺评家写过不少关于托尼 谢尔曼的评论文章,说他的技法既有欧洲古典的感觉、又有当代意识,但想来,对于一个执意将展览名字与白求恩挂上关联、且展出全为东方元素作品的外国艺术家来说,他所理解的东方是怎样的似乎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懂得并且尊重这份或许并不比我们熟悉、却俨然要更客观的自由理解。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