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上,除去主要的英国国家馆的展览外,威尔士和苏格兰也将呈现“平行”展。威尔士将由艺术家彼得乌伊尔·威廉姆斯(Bedwyr Williams)代表参展,该艺术家的作品常常包含雕塑和近乎脱口秀的荒诞表演。另一边,第10次独立参展威尼斯双年展的苏格兰,将呈现生活在格拉斯哥但都不是苏格兰人的3位艺术家的作品:水彩画家海莉·汤普金斯(Hayley Tompkins),以及电影制作人科林·斯沃恩(Corin Sworn)和邓肯·坎贝尔(Duncan Campbell)。
在与商业机构的合作上,著名品牌illycafe从1997年开始和威尼斯双年展合作,从主题展到平行展全方位进行资金和艺术支持。在本届双年展上,illy 画廊也会如往年一样开设属于自己的平行展,展馆位于Encyclopedic Palace,由著名设计师 Massimiliano Gioni 监督建造;参展艺术家包括 Julian Schnabel、Marina Abramovi、James Rosenquist、Sebasti?o Salgado、Michael Lin、Patricia Urquiola、Ross Lovegrove、Ron Arad、Michelangelo Pistoletto、Peter Greenaway 和 Matteo Thun 这些已经让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同时illycafe也会在展览期间不间断地提供免费咖啡和休憩区域给参观者。这代表着成熟的商业运作与艺术结合的一种模式。
如何参加平行展?已经策划过两届平行展的批评家王林表示:“首先要向组委会申报参展的所有艺术家以及驻外作品的申报与批复。要在双年展前一年的11月份向组委会提交方案计划,其中应包含展览主题、参展艺术家以及具体的组织方式等等;组委会会在展览当年2月份左右给予审批答复,在拿到审批答复之前,不管结果成功与否,都要准备展览场地。其次,画册、广告以及平面设计等问题,双年展方面都会有专门的人员来确认是否符合他们的要求,若符合,他们才会提供威尼斯双年展的LOGO用于这些材料上;最后,展场的布置以及运输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注意的事项就更多了。而参展人员的签证和艺术品运输等问题也都是琐碎而繁杂的。”因为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并不会为平行展参展艺术家提供邀请函,所以艺术品出关和艺术家的签证向来是平行展策划人头疼的问题。
以“中国独立艺术展:未曾呈现的声音”而论,其经费预算大约为2000万人民币,主要用于场租、作品运输、布展、宣传、制作画册、组织现场学术活动等。其中租借展览场地——一间废弃的军械库的租金就近50万欧元, 约合400万人民币。 而在双年展期间住宿也是一大难题,所有宾馆酒店都涨价且基本预定已满,而因为参展艺术家数量众多,涉及到大规模的房间租住问题,艺术家的语言沟通又涉及到翻译的聘请等等。此次平行展的所有费用由一家文化公司赞助,并没有如网友说的那样,每个艺术家收10万元的“参展费”。但作为回报,参展艺术家需要免费提供给该文化公司1-2件作品。
这样的表态并不能抵挡纷涌而起的质疑之声。“扎堆儿赶集”、“交钱就可以去”的质疑声不绝于耳。面对这种质疑,平行展策展人王林、吕澎乃至担任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的王春辰都表示否定。但究竟为何会出现这么多的平行展呢?王春辰认为这是由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所决定的。时代的进步和艺术家渴望国际化才让更多的艺术家前往这个国际平台展示自己,这并不分什么国家馆、主题展、平行展、外围展,而这都会被视为整体的中国艺术,因为艺术本身并没有平行或外围这些属性,只有艺术属性。策展人黄笃认为,之所以今年平行展如此之多,有三个因素:今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参加威尼斯双年展20周年(1993-2013);中国的经济崛起支持了文化力量;中国艺术家对威尼斯抱有“朝圣”情结。批评家朱其则认为:“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文化中心,应该更多地建设好自己的东西,不用一味前往威尼斯。”
而批评家徐子林则认为,在倡导“文化自信”的今天,中国当代艺术仍存在媚外心态。文化上的“自卑感”更促成了国际艺术掮客的商机。徐子林表示,国内策展人和投资人联合起来向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提出展览申请并交纳约3万美元的费用,然后根据策展人对展览规模的预期来租借场地,即可在国内对艺术家招商。一般是两种方式,一种是收作品,参展作品直接被投资人“免费收藏”,以冲抵展览费用;另一种就是个人直接出资搭车参展。两相对照,王林的平行展大概选取的是第一种方式。但这也是“周瑜打黄盖”,是艺术与商业结合后的一种协调模式。
关于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质疑已为数不少。而今“平行展”也陷入了负面评价和质疑的漩涡。把当代艺术展览体现出典型的中国草根式集体狂欢,或许正是中国社会大形势所决定的。这并不是一些批评家的评论又或者是抵制参展所能改变的历史大潮。但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主题展、国家馆还是平行展,真正能够闪光的还是要看作品本身。只要是有价值的作品,无论是通过何种途径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始终是代表中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无法将之割裂开来。泥沙俱下,未必无金。或许无须苛责数量庞大的平行展参展者,无论出于何种心态,至少更多样化的作品和更多新鲜的创作出现于国际艺术界。量变是否会导致质变,且待6月1日的威尼斯,带给我们答案。
艺术银行= ART BANK 吕澎=吕
ART BANK :2009年您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策划了“给马可·波罗的礼物”,对您来说参与威尼斯双年展有什么特殊意义和感受?
吕: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因为想出国进行交流,多获得国外经验。关于展览本身没什么好评价的,因为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但是在那里和朋友们一起喝酒,一起聊天,都是很愉快的回忆。在我看来,去国外参展所获得的经验和生活体会才是更重要的收获。
ART BANK :对于本次参展的“历史之路”,您能否谈一下策展的缘起和对展览的预期?
吕:“历史之路”是美术馆一直在进行的一个研究计划,耗资百万,采访多人,包含了大量的文献、研究成果。这次“历史之路”就是回顾并总结1993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这20年来的变化,这实际上也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背景下发展20年的一次回顾。而有了大量的学术和文献资料之后,以展览的形式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因为是对威尼斯双年展的回顾,所以我们不会去柏林,不会去米兰,只会是威尼斯。展览虽然是按照正常平行展的流程申请通过,但组织单位还包括意大利博物馆基金会,所以在展览名称上叫做特别邀请展。
ART BANK :本次中国参加的平行展数量超出以往,对于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吕:没什么看法。大家想去就去,无须大惊小怪。我认为值得关注的不是大家蜂拥去威尼斯,而是因为中国没有国际性的展览,甚至连国内的双年展都没搞好,那么选择去国际上展示、交流,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走向国际的目的在于沟通,交流,相互了解。争论平行展是不是太多或者中国艺术家该不该去威尼斯,该去多少,任何人的个人观点在这里谈都是没什么意义的。因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始终还是根植在国内,国内的问题不解决,那么永远不可能有中国自己的“威尼斯双年展”。而如果中国发展得好,那么自然国外的人会来中国,就不存在走出去多少人,人是不是太多这样的讨论。在这件事上,任何人的个人观点意义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认同这样的现状。中国当代艺术要发展,始终还是需要在体制上,在资金上,在各方面,更加开放,和更多的人交流并汲取更多经验,不然永远没有变化。
【编辑:文凌佳】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