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尼施·卡普尔:成功的柏林个展
0条评论 2013-06-08 09:20:28 来源:艺讯中国 作者:Alexander Forbes

安尼施·卡普尔柏林个展现场

安尼施·卡普尔柏林个展现场

他庞大的公共雕塑非常成功但也曾受到质疑,比如坐落在芝加哥的大型反光材料制作而成的“Cloud Gate”(也有人称之为“豆子”,这取决于你问谁),或为伦敦奥运会创作的高塔。此次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将其作品又重新带进了美术馆情景,这回他感觉松了一口气。

总共70件作品在柏林的马丁·格罗皮乌斯美术馆(Martin-Gropius-Bau)的18间展厅中展出,这也是卡普尔在德国首都的第一次重要个展。个人研究式的展览让人赏心悦目,好似是卡普尔先生的雕塑“操舵室”,充满了闪亮的戏剧式的作品。

策展工作由卡普尔长期的支持者Norman Rosenthal爵士担纲,他曾帮助了一代"年轻英国艺术家"(YBAs)。Rosenthal在1982年和Christos Joachimides一同在格罗皮乌斯美术馆工作过,策划过名为“Zeitgeist”的展览。这个展览当年吸引了国际艺术界的目光,并令博伊斯的作品“Stag Monuments”成为焦点,在那件作品中博伊斯把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了美术馆的大厅里。

回到卡普尔的展览,19世纪风格的巨大穹顶与卡普尔的当代艺术作品如拼贴画般呈现出来,而视觉效果非常出色。其中名为“贝多芬红日交响曲”(“Symphony for a Beloved Sun”,2013)的作品是策展人Rosenthal的溺爱,他说这是继博伊斯之后最好的装置作品。

格罗皮乌斯美术馆的中庭里,四个灰褐色的像是建筑工地或煤矿中使用的传送带,将许多一立方英寸大小的血红色蜡块时不时地传送到高坡上,这些蜡块不断从传送带的高点滑落,在地面上越来越大地堆积起来。其旁,一个巨大的,浅红色的“太阳”被脚手架撑起悬在半空,俯视着周围。独自走在展厅中,马达的呼呼声和蜡块砸落的声音传递出一种慰藉感,而蜡块材料不断的聚集,那种感觉像是一个毫无疑义的仪式。

格罗皮乌斯美术馆的建筑空间也不断地增强着这种仪式般的氛围。艺术家和策展人打破了格罗皮乌斯典型的带有叙事感的顺时针展览参观路径。取而代之,展览被划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每一个空间都展示着卡普尔不同阶段的创作,而这些作品都令观众不断地联系起在中庭的那个巨大装置。

粗略地讲,展览四个部分中的两个可以满足你对卡普尔个人研究展的期待。两件名为“Non-Object (Square Twist)” 和 “Non-Object (Oval Twist)”的不锈钢质地新作展示在右侧的展厅;其旁是多件蜡质雕塑,其中一件名为“无题”的动态雕塑曾在平丘克艺术中心(Pinchuk Art Center)展览过,不断旋转的大型铁片将蜡制材料塑造成锥型。其它展出的作品还包括“When I am Pregnant” (1992), “Shooting into the Corner” (2008-2009),以及少数的空间作品和镜面作品。

穿过中庭来到另外一边的展厅,和那些粗糙的蜡块形成对比,这个展厅中呈现了由树脂,泥土,和水泥手工制作的作品。名为“Gethsemane” (2013)的树脂材料作品造型类似毁了容的动脉血管;名为“The Death of Leviathan” (2011-2013)的作品非常显眼,占用了三个展厅,这个放了气的PVC材质的气球似乎是卡普尔在巴黎大皇宫展厅(Grand Palais)的那件充气作品“Leviathan”(译名为“利维坦”,是西方宗教中的海怪)的另一个版本。而材料本身释放出的刺鼻味道让人不禁幻想海底怪兽“利维坦”慢慢腐烂的气味。面对卡普尔的这件作品,你不仅仅会发出“哇”的惊叹,还会以“嗯”的语气表示首肯。

在卡普尔的创作中,使用粗糙材料对于他来说并不陌生,在此次展览中,他特意选取了5件很少展出的颜料和砂石作品,与他的新作形成参照。在2008年推出镜面反光作品之后,卡普尔有意识地重新审视并约束其创作过程中的多余走向,转而把精力集中在创作的核心问题上。而与他同辈的“年轻英国艺术家”翠西·艾敏(Tracey Emin)同样采取了这样的做法;而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则保持了沉默的作风,这让市场对他的反馈也保持沉默。

如果说卡普尔的这次展览像是一个试验田的话,那么,我希望他能够再更大胆不断试验。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