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风格」”青年艺术家群展开幕现场
2013年6月16日,由V/A SPACE与视在空间共同主办的“不只是「风格」”青年艺术家群展在北京798 V/A SPACE盛大开幕。本次展览由策展人王麟策划,呈现6位艺术家独具风格的创作,关注和探讨青年艺术家个人化创作风格的形成及演变。
通常我们喜欢一件艺术作品无非是基于两方面:一、认同它的价值;二、喜欢它的风格。从视觉出发,与欣赏者的审美趣味相对应的,即艺术家创作的风格。风格是指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它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内在和深刻、从而更为本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或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
在中西方美术史中,我们多以流派的形式归纳艺术家创作的风格。中国当代绘画艺术自1970年代末以来,从伤痕绘画到新潮美术再到政治波普,语言形式基本以模仿、挪用西方为主,风格的变化主要呈现为表达观念的革新。1990年代,70后的青春残酷、80后的卡通一代将艺术家的创作进行总结的提法在现在多元的艺术生态中看来未免显得有些生硬、片面与操之过急了。线性的艺术风格发展轨迹已经终结,因此,关注艺术家个人化的创作风格及风格的演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形成一般是在系列创作中摆脱了各种模式化的束缚,在重复表达的过程中,对个性进行强调和明确,超越了模仿、探索阶段,从而趋向或达到了成熟的标志。风格形成的过程是获取知识、感知、体验的过程。当然,艺术家的个人风格难免受到社会语境以及艺术潮流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在艺术家内在的审美倾向、知识结构、思维脉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艺术家的创作中,风格不应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名词,不是浮在作品表面装饰性的东西,它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它可能是偏向某种强烈的艺术语言,例如:独特的笔触、个性化的色彩、以及惯用的构图方式;也可能是偏向艺术家内在的某种观念的传达,例如:对某一主题、哲学思维、方法论的探索或迷恋;甚至有可能是艺术家对于某种材料的实验和体悟。题材、技巧、形式,拆开来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关系。风格即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不是简单的图像符号或者语言变化,它是以一种杂糅的形态存在于艺术作品中。
展览现场
发达的网络传媒和数码技术使得中国艺术家和西方艺术家享有同样的创作信息与资源。艺术家在形成个人风格时,图片资源、网络信息的便捷与绘画创作之间的问题依然不能回避。前些年类照片似的符号化创作、电脑处理效果式的绘画方式已经形成一种程式化的技术,久而久之形成审美疲劳。这种表现力日益贫乏的创作方式使得当下青年艺术家在利用图片时更加警惕,他们现在更注重的是学习和掌握图像概括、转化的能力。并且图像本身的趣味性、文化背景和与现实的针对性成为艺术家创作时首要重视的问题。与图片资源的丰富相伴,更多种门类学科的知识在当今的分享和传播也使得艺术家对于历史、文化、社会问题等方面的认识更加客观和深刻。艺术家在绘画方式、内容上都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探索。基于此,今日艺术家在创作上呈现出更鲜活的主题,更多变的风格和更多元的方法论。
正因为艺术家的创作对先前的艺术规范发生了背离,或是对这些规范进行了革新实验,才使我们依稀辨认出一种新风格的轮廓。这些创作都独具风格,但不“风格化”。仅希望观者在面对艺术家的创作时,不再是简单的看图说话,而更多的观看、思考艺术家创作的上下文关系,以及那些作品中最出彩的、最个人化的不可言说的东西。
编辑: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