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造假黑幕大调查:河南制假村众多骗倒不少专家
0条评论 2013-06-18 09:51:49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张海林 何盼娅

鉴定难度不断升级

伴随层出不穷的鉴定丑闻,各地文物造假的内幕也浮出水面。从制假到售假的产业链条在中国已经发展成熟,作假的手段五花八门。

2012年3月,一份涉及中国文物的《地下作旧产业调查》公布。该调查对中国庞大的文物造假体系产业链进行了分析,并对文物造假按照类型进行分区。

陶瓷造假重灾区以江西景德镇、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禹县神镇、宝丰县)、浙江龙泉地区、广东潮州等地为重;青铜器造假重灾区则是以河南洛阳伊川县烟涧村为代表的制假村;玉器造假重灾区:河南(南阳镇平县石佛寺镇)、安徽(蚌埠),这些地区主要是汉代玉器造假地,辽宁是全国90%的仿制红山玉的聚集地;书画造假重灾区:天津鼓楼地区为最广,北京潘家园、琉璃厂等地的假书画多是由地方流入,南京夫子庙和清凉山古玩市场则多为当地书画家,作品被造假严重。

众多造假地区中,“河南造”是一个让收藏界和鉴定界都头疼的词,不少专家都曾经栽在“河南造”上。

走进北京大大小小的古玩市场上,每个青铜器销售点上都有产自河南的青铜器。历史留给了这里的人们铸造青铜器的工艺,在这片土地上,青铜时代铸造了夏商周“九鼎帝王”;进入20世纪末,随着收藏热的大潮,河南地区的一个个制假村应运而生。

河南省伊川县烟涧村是中国著名的“青铜器之村”,因为出产高仿青铜器而闻名中国甚至世界。数据显示,这个村子的专业加工户达到300多家,从业人员1880余人,年创产值9000余万元,主要产品有东汉马踏飞燕、东周天子驾六、战国方鼎、春秋莲鹤方壶及各种造型壁挂、仿古台灯等1000余种。

此外,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也存在着数量众多的“青铜村”、“制假村”,村子里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制作青铜器。每天成千上万的仿古青铜器从这里流向全国和世界。

河南目前有很多村镇都以生产赝品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河南省宝丰县汝瓷研究所所长马聚魁2009年接受《北京科技报》记者采访时说,一个只有300多户人家的村落,成规模的文物仿制厂就有20多家,小作坊更是为数众多。他们除了仿造、复制三彩、陶器等作为工艺品出售外,同时也仿造、做旧“文物”,当作另一种价格稍高的“工艺品”公开出售,销路都非常好。

马聚魁介绍了当地农民将器物做旧的过程。对于瓷器,他们会将刚烧制成的器具埋入土中,时间长的可以达两三年;然后再将盐酸和无水乙醇涂抹到器具上,让瓷器与土结合得更加紧密,给人一种在地下埋藏多年的沧桑感。对于铜器,工匠会戴上厚厚的手套,对着铜器的边缘使劲摩擦,并用铁棒打磨铜器边缘,为的是让铜器有使用过的痕迹,最后再涂抹上化学试剂让其形成腐化层。

此外,作为全国最大的古玩市场,北京潘家园的字画造假早已形成系统产业链,2000年后开始繁荣起来。当时涌现了大批造假者和大量假字画,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范曾的“关公”,启功、欧阳中石以及刘炳森的书法,王沂东、张晓刚的油画,还有郎世宁、左宗棠、鲁迅的作品,用潘家园不少卖主的话说:“哪个名家的都有,如果找不到,那肯定是刚卖完。”

北京大学文物学院院长李彦君曾提供一组数据:2007年,全国的艺术品拍卖行拍出的官窑瓷器达2万件。2006年到2009年乾隆玉玺共拍出100多件,而实际上乾隆玉玺真品流出的仅有3方。

李彦君解释,之所以没有人追究,是源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霸王条款。这个条款由拍卖行业制定:拍卖行不负责拍品的真伪和瑕疵

除了造假井喷带来的鉴定困难,造假技术“升级”,也使文物鉴定亟需寻找新方法。

以书画复制技术的进步为例,“现在北京就有很多电脑复制、打印的东西,很多博物馆的老专家之前没接触过。如果按照传统鉴定方法,对图章、气息、神韵,查著录,等等,都已经失效了。”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李智勇说,现在吴冠中的油画或水粉都可以打印出来,而且具有立体效果,现代科技已经到了肉眼无法辨识的地步,“我们以前就是靠眼睛,靠手摸一摸就可以知道,现在靠鼻子闻,靠耳朵听。”

此外,不同的文物鉴定难度亦不同。“书画在中国市场最大,制假手段丰富,鉴别复杂。那么多名头那么多画家,每一个画家创造那么多东西,都不一样,无法归类和标准化,甚至不能用一个标准来看同一个画家的东西。”甘学军告诉本刊记者,瓷器鉴定相比书画稍微单纯一些,“玉器有材质和工艺水准的高下指标,在鉴别上相对便利,书画就更麻烦了。”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