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以来中国绘画风格的演变
0条评论 2013-06-21 14:47:36 来源:《收藏》杂志 作者:王耀庭

观近代中国的书画发展史,20世纪初期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康有为(1858~1927年)1917年在他的《万木草堂藏画目》序言中提出了改革论:“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至今郡邑无闻画者。其遗留二三名宿,摹写四王、二石之糟粕,枯笔数笔,味同嚼蜡,岂复能传后……它日当有合中西而成大家者。……如仍守旧不变,则中国画学应遂灭绝。国人岂无英绝之士应运而兴,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其在今乎?吾期望之。”“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1879~1942年)首先在《美术革命——答吕徵》中明确指出:“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大概都用那临、摹、仿、托四大本领,复写古画,自家创作的,简直可以说没有,这就是王派留在画界最大的恶影响。”“像这样的画学正宗、像这样的社会上盲目崇拜的偶像,若不打倒,实在是输入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最大障碍。”因此,“四王”被视为末流,反对临摹、提倡写生成为一时风气。

20世纪初期,当时真正的名画家有否听到康、陈这些言论,加以实践,恐也难以说清。从今日所看到的作品,不出以古为新、引西(日)润中的轨迹。然此际影响于画家者,用今日的话来说是“资讯”。是大量的书画书籍印刷品的出现,即使是限于黑白版,古书画的影本更精确更容易流传,画家以之学习,开阔了视野。如唐云(1910~1993年)就自称是“珂(科)班出身”,他的绘画技巧是从珂罗版印刷品学到的。从实品论,1915年在“紫禁城”成立的“古物陈列所”,展出清宫旧藏的古书画,1925年故宫博物院又成立,而敦煌洞窟的壁画再出世,都使书画家的眼界得到无比的扩充。张大千则从敦煌壁画学到了魏、唐气度,亮丽色彩。陈少梅(1909~1954年)追随其师金城(1878~1926年),倡导临摹古画,如《秋山行旅图》就是对宋郭熙云头皴的仿效,画风清新劲健。齐白石(1864~1957年)的70岁时作有题画诗:“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赞颂徐渭、朱耷和吴昌硕的才华。素有“南吴北齐”之称的吴昌硕(1844~1927年)年长齐白石20岁,这足足是相隔一代人。齐白石画牵牛花、画紫藤,设色和笔法都受吴昌硕影响。从“以古为师”的渊源分析,吴、齐所师,远者青藤、雪个,近者赵之谦(1829~1884年)。品论吴、齐,当然要讲书法艺术对两人的影响。吴昌硕得之于石鼓文,齐白石得自《爨(cuàn)龙颜》《天发神谶(chèn)》《祀三公山》等碑刻,然而要问,天下多少人也学篆学碑,吴、齐笔下,韵味何以如此雄强浑厚,这是禀赋,还是后学?性之所近与艺术成就,这也是吴、齐之不同于青藤、雪个之处,或者可从笔趣上作一解释。

17世纪初期,来华传教的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带来欧洲油画,国人见后讶异赞美。利玛窦说了这一段评论:“中国画,但画阳,不画阴,故看之面驱正平,无凹凸相。吾国画,兼阴与阳写之,故而有高下,而手臂皆轮圆身。凡人之面,正面迎阳,皆明而白;若侧立,则明一边者白;其不向明一边者,眼耳鼻口凹处,皆有暗相。吾国之写像者,解此法用之,故能使画像与生人亡异也。”这是以亮光与阴影比对出物像的立体感。中国画或者中国人还是无法接受阴影存在于画面,这最直接的是画肖像画,明清之际的肖像画受到西风的影响,表达眼耳鼻口凹处,基本上还是以同一色调明度变化来处理。从徐悲鸿到蒋兆和的西洋素描式人物画,堪为代表。20世纪初期的画家有机会直接接触西洋画作。徐悲鸿(1859~1953年)的《竹鸡图》,画竹竿,用排笔先蘸淡墨,两旁再蘸浓墨,一笔画出有亮光的竹。传统的水墨画画竹竿,为求一笔之间分出浓淡,先蘸淡墨再蘸浓墨于笔尖,下笔于纸上,一笔左浓右淡,这是一般的画法,但徐悲鸿使用排笔,竹竿比一般粗阔,更加明显。林风眠(1900~1991年)的《闹天宫》是画京剧人物,采用立体主义的分割手法,装扮乃至脸部的化妆敷粉施朱,所以能突显在画面,色彩用墨勾线,墨打底,画面犹如舞台上的聚光投射。我总以为这是得自苗族服饰的启发,然其幽中透光,犹如珠明暗室,眼神为其闪闪烁烁所吸引。李可染(1907~1989年)的山水画重墨之风格,墨法与西方明暗法相融合,创造出光影的独特意境。齐白石自题其画于无年款的《松树》,曰:“黑入大阴雷雨夜。昔人句也。余能有此画,不能有此诗也。”“黑入大阴”真是可以描述李可染的山水画。李可染的《清漓天下景图》得自齐白石的“桂林山”传承,而发挥到极致。他传移西画创作的光、色,用逆光法融合在传统的笔墨体系之中,一如将摄影机面对强光照相所成的效果,俨然是光与影的游戏。林、李之外,傅抱石的部分绘画作品也复如此,这该是从中获得运用的明暗法。将光转为魔幻化境,那非张大千莫属。

【编辑:徐瀹槊】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