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马六明”问世二十周年 白盒子办展纪念
0条评论 2013-06-23 11:00:12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朱国良

出席展览现场的嘉宾合影

出席展览现场的嘉宾合影

1993年,马六明首次创造了“芬•马六明”这样一个艺术形象,该形象在中国当代艺术界闻名遐迩,从1993年到2013年,在“芬•马六明”问世二十周年之际,白盒子艺术馆特别举办马六明个展——《十分之一秒:芬•马六明》。展览于2013年6月22日下午4点在北京798艺术区的白盒子艺术馆隆重开幕,策展人段君、艺术家马六明、嘉宾王春辰、张海涛等出席了展览现场。
 
马六明,中国当代艺术家。1969年出生于湖北黄石 ,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1993年起工作和定居于北京。1988年马六明的“自杀计划”成为了他日后一系列行为表演的开端。1993年到达北京后,他与其他艺术家共同创立了北京东村,成为当代艺术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同年,马六明以妖娆美丽,雌雄同体、难以阐释的“芬•马六明”而广为人知,迅速成为他艺术中的符号化标识,并且受到很多国际性展览的邀请,展出照片或进行现场行为的表演。同时,他还涉足油画、摄影、多媒体等多种艺术媒介,展现出不停息的先锋精神和多向度的艺术视野。

展览《十分之一秒:芬•马六明》由知名批评家段君担任策划,展出了多幅马六明最近几年探索性的绘画作品以及多部往年的行为艺术录像。“十分之一秒”,是马六明创作与观众合影的行为时,拿遥控自拍的快门速度。“十分之一秒”,无疑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它是极其短暂的瞬间。如果把一个人的生命放到宇宙的长度中来看,生命也只不过是十分之一秒。但恰恰是在十分之一秒里,人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十分之一秒蕴含了无限的偶然性,偶然性在今天的生活中,越来越被感知到它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芬•马六明”——马六明艺术生命中的不老情人
 
策展人段君在展览现场讲到:“严格地讲,芬•马六明并不是马六明,是马六明在20年前——1993年创造出来的形象,她是马六明从自己的身心中分化出来的,是马六明作品和生活的情人,马六明与她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正如他2004年以后不再做行为,也是因为他不忍心再看到情人的衰老,他把情人永远定格在那一时刻。”

艺术家马六明在展览现场

艺术家马六明在展览现场

“芬•马六明”在绘画与行为艺术中分化

绘画中的芬•马六明,也不是行为艺术中的芬•马六明,可以说她是从行为艺术中再度分化出来的。如果说行为艺术中的芬•马六明在光线中和舞台上更加具有实体化的感觉,那么绘画中的芬•马六明则更加具有虚幻的性质。行为艺术中的芬•马六明,是绝对的主体,是观众瞩目的对象,而绘画中的芬•马六明,则最大限度地隐退,有时甚至在马六明的画面中只能看到观众。芬•马六明的形象若隐若现,当年以合影的方式参与马六明行为艺术创作的观众成为马六明绘画表现的主体。马六明在数量庞大的观众合影中择取了一些富有意味、不同寻常的动作和场景,他表现各种意识状况下的观众的行为。观众的行为或与芬•马六明构成奇妙的关系,或自成体系,因为如果观众完全是为芬•马六明而存在,以至于芬•马六明不能存在于真实的存在中。

观众是马六明艺术创作中的主体

观众的动作和情绪能够检测出他们在面临非正常情景时的反应,他们或拘束,或敞亮,或沉寂,或哀痛。没有必要把他们的形体和表情分为自然的和不自然的两类,更值得体味的是观众在参与创作时面对的各种临时性的力量。或者说,从画面中试图看到观众当时参与行为的情形实属徒劳,因为马六明的绘画转换了行为,观众在当时的参与行为在画面中被陌生化,如果不曾从录像中看到过当时表演的场景,可能并不太容易看出马六明画的是当时的行为,他的绘画具有摆脱行为或录像视觉的意识。马六明把观众当作主体,并虚化芬•马六明,摆脱作为形象的芬•马六明可能符号化的陷阱。如果芬•马六明成为绘画中的符号,那么,芬•马六明作为形象会被排除在思维之外,仅仅会被看作是外部的、物质的支撑者,而实际上,马六明表现的是经过思维辨认、判断和重构的形象。芬•马六明与观众的关系也是马六明绘画中的关键,参与行为的观众把芬•马六明当作对象来展示自我,而芬•马六明从作为他人的观众那里获得对自己的存在的认识,他们之间除了依赖,也存在对峙的性质,芬•马六明并不取悦于观众,即她自己怎样向他人显现,她自己的存在就是怎样。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马六明在世界各地创作与观众合影的行为,自2000年开始,他在行为中服用安眠药,使自己处在浅层睡眠和迷迷糊糊的无意识状态。在行为艺术中服用安眠药和在绘画中虚化芬•马六明,同样是为了祛除艺术家的精神性,这是艺术家创作的方法,他试图忘记他自己的意识,使自己具有成为“无”的可能,他才能更多地获取他人的意识。

独特“漏画法”,让视觉艺术生发触摸感

马六明在展览现场讲到,在绘画中,他发展出了属于自己艺术特色的绘画方式——漏画法。这种艺术创作手法是从画布后面通过对颜料的挤压,使颜料从画布的粗网眼抵达,用产生的肌理来塑造形体。形体因此而具有独特的触摸感,它是一种触觉的视觉,但“看”在观摩马六明的绘画活动中仍然具有绝对的优先地位,只不过视觉偶尔会带有触摸的企图。画在画室中并不算完成,马六明的画需在光中显现。光线能够联合马六明的画布的网眼以及颜料的体积,产生生动的节奏感,或者说光线不规则地进入了颜料的体积,参与了形体的塑造。甚至可以说,光线从内部进入了形体,以便呈现出作品在晦暗情景下无法展现的丰富性。

对马六明来说,他的绘画或许是他对行为艺术中的芬•马六明的缅怀,也是对曾经参与过他行为艺术的观众的想念,他们共同创造了这些值得回味的作品。自1993年芬•马六明被创造出来以后,弹指一挥间,至2013年转眼已二十年,她不仅是马六明个人艺术创作演变的结果,也折射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变革。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6日。

【相关资讯】

十分之一秒:二十年后的芬•马六明

再谈行为艺术:马六明、段君专访

编辑:张长收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