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艺术市场中心” 是怎样炼成的?
0条评论 2013-06-25 09:33:52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梁婷

不久前在香港举办的“ART HK”艺博会现场。

不久前在香港举办的巴塞尔艺术展现场。

香港是仅次于伦敦、纽约的世界第三大艺术品交易中心。在这里,艺术品市场的任何一环都有广阔的天地:目前香港有近百家画廊,一级市场完善;有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拍行,二级市场全球瞩目;还有从今年起取代了香港国际艺术展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更是让香港作为亚洲艺术市场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香港缘何拥有如此大的魅力,让艺术圈的大鳄们在此上演逐鹿之战?本报记者多方采访,以求一窥其成功的原因。

深耕细作培育丰厚土壤

要问起近些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变化,每年负责撰写中国艺术市场白皮书的中央美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长余丁也许最有发言权。“2012年市场结构最重要的变化在于,原来北京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成交的中心,现在由于香港的发展,北京、香港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双中心’的竞争阶段。”

而香港的成功并非一日之力。回顾香港艺术市场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其成功的基础:完善的画廊体系,规范的拍卖流程,以及浓厚的民间收藏氛围。

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活跃着近百家画廊,而寸土寸金的中环更是闻名的画廊区,其形成有政治、历史原因――据闻在上世纪初,政府主要建筑、大型商业公司和外国人都集中在上环、中环一片,在这里的香港本地人为了满足外国人的猎奇心态,开始买卖玉器和古董,之后就形成了卖书画、开画廊的传统。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于集聚效应,开始有了多元化画廊,由此成为了香港的画廊区。

中环画廊区的形成可以解释香港画廊业发达的原因:市场使然。一级市场的完善吸引了二级市场的参与。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国际拍行分别在1973年和1986年在香港举槌,直接引入了国外专业和标准的工作方式与方法,让香港成为东南亚最为安全、妥当的交易地点。这片肥沃的土壤也吸引了西方的巨鳄前来抢滩,2011年1月,国际大牌画廊高古轩在香港率先设立分店。而2012年3月份,英国传奇画廊白立方跟进,其亚洲区总裁格瑞翰・史提尔称,这是他们在寻找新的市场前景。这说明香港已成了目前西方当代艺术寻觅中国或其他亚洲藏家的热门平台。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