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7042 清嘉庆 松石绿地粉彩福寿缠枝花卉纹扁壶 高 28.7cm
Lot7048 清雍正 斗彩鸡缸杯 口径 8.2cm 高 4.2cm
Lot7051 清道光 珊瑚红地五彩“九秋”碗 口径 12.8cm 高 6.4cm
Lot7053 清乾隆 松石绿釉金彩寿字纹香筒 高 22.4cm
传统瓷器装饰手法分为釉下彩与釉上彩两种,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景德镇将前者称为“里绘”,品种除却最为常见的青花、釉里红外,还有釉下褐彩、釉下褐绿彩、釉下三彩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对,旧时景德镇又有“表绘”之称。与釉下彩不同,釉上彩的共同装饰特点有三,其一,均为低温二次烧成;其二,彩料的广泛应用,成就出高温釉下彩不能达到鲜艳呈色;其三,釉上彩因施绘于釉上,长时间使用、摩擦后可能发生磨损、脱落。釉上彩工艺始见于宋金时期,由传统低温色釉发展而来。其种类包括红绿彩、宋加彩、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等,斗彩、五彩较之其他品类较为特殊,前者均为釉下青花与釉上彩料的结合,后者则既有釉下青花与釉上彩料的结合制法,亦有纯粹之釉上彩类。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喘息,瓷业辉煌主要集中于康、雍、乾三朝。王朝初建,为巩固统治,积极采取兴修水利、减免赋税等各样政策,出现一段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此时,经济增长、生产力日益提高为瓷业发展提供保障。加之,康熙、雍正、乾隆本身对于瓷器及工艺品的个人偏好,更直接地鼓舞着瓷业于当朝的迅速发展及卓越成就。此期彩瓷无论就其品类或制造工艺均达至高峰。斗彩、五彩等传统品种承古创新;珐琅彩、粉彩等应随西洋科学技术引入与海外贸易繁荣的创新品种,则为彩瓷制造注入新鲜血液。嘉庆以后至晚清宣统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日趋衰落,景德镇瓷业亦日渐萧条,许多著名品种已绝迹人间。然而,瓷器生产技艺总体而言虽大不如前,但偶尔也不乏精细之作。道光“慎德堂制”款粉彩瓷器追模前代装饰风格又保持了较高的工艺水准。咸丰粉彩瓷器中的圆琢器也能保持道光时的工艺技术。至同治以后,景德镇瓷业工艺水平明显下降,官窑所制粉彩瓷器中,大部分是御窑厂专门为皇帝和慈禧太后所烧制,多为餐具和陈设瓷。
编辑:陈荷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