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 绣球花 彩墨纸本 68.5×70cm
林风眠的静物作品约始于1940年代晚期,自此成为他一生持续创作的重要题材。此幅《绣球花》是林风眠不可多得的一件彩墨花卉静物作品。
暗色的背景前,一只白色的瓷瓶中插满了正当怒放的各色绣球花,热热闹闹地开散在整个方形画面中,饱满而又鲜活。林氏采用一贯的方形画面,追求最大限度的扩展与最严谨的紧缩,在胀与缩的矛盾搏斗中构成力的平衡。画面色彩格调清新隽永,扑面而来的锦簇花团香气袭人,饱满的花瓣充满生命的律动。粉红、粉蓝、粉紫,各色缤纷统一在画面中,深浅不一的绿色,层层叠压的棕黄、粉蓝、粉绿和粉白,既有统一的大色调,又包含丰富的小色调和色阶层次。在深色的空间背景下,绿叶看似轻描淡写却用一丝不苟的暖调黄线勾勒茎脉,与白瓶的玉润冰清相得益彰,只为衬托满目的绣球玲珑。繁花集中于色彩的表现,色彩的明艳对比并不单调,因为画家特别注重刻画红、紫、蓝间的过渡色,由之凸显那些明亮背后的含蓄,清晰背后的模糊,单纯背后的丰富,它们的特点是微妙、丰富而多变的。
林风眠将墨与彩、东方神韵与西方形式完美统一,整幅作品虽然接近直观印象,却与流行的写实模式保持距离,林氏始终坚持自己的唯美特质和探索热望,执著于对美和生命活力的无穷追求。观赏着画中的空间与生命,面对一片宁静而灿烂的绣球花,眼前仿佛跳动着一簇充满内情感的光焰。总体来看,本幅作品色彩厚重、笔触宽阔,造型并非任意恣肆,但又区别于拘谨写实的作风,注意细节,注重色调间微妙的平衡,显现出林氏花卉静物作品独特的风格。
可以说,《绣球花》展现林风眠在静物主题的一项大胆创举,画面以近乎墨黑的背景来突显绣球花,打破了向来讲究留白的中国文人画传统,艺术家采用了“计黑当白”的原则,在黑色背景中描绘出绣球花,观者除了明亮的主体外,无法掌握确实的空间感,以此创造画面幽深莫测的感觉。林风眠将绣球花球状的外型简化,强调花朵丛聚与花瓶的圆形造型,花瓣以不透明的颜料相迭形成丰润的立体感,彩色的绣球花与墨绿的枝叶、花瓶的反光与背景的沉黑,在层层掩映下彩度逐渐减弱,形成极为错落有致的色调对比,《绣球花》因而在单纯主题的描写中,清晰展现艺术家对于整体构图造型与色彩的完整考虑。
林风眠花卉题材的特点
林风眠喜欢在方形画面中,只容纳一个大图的构图方式,构成大气磅礴之感。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画花的时候,不论是绣球花,剑兰,鸡冠花,大理花,紫藤花等各种盆花,都是在圆形花瓶或花盆上成放射中展开,占满画面,令人感到无限饱满。这些锋利的线并非只是孤立的线,它们是画面几何形态构成的因素。画中花朵枝叶交织错落,不规则中其实有几何的规则,这往往是造型美术的奠基石。正方形画面意味着向四方等量扩展,以求最完整,最充实的内涵。圆形亦是扩展到最大量感的结果。以造型角度看,方与圆近乎等值,给人以重量感,整体感,而有别于传统的中国卷轴画,令人耳目一新。他以西画方式表现花卉作品的现代感。强调绘画性而淡化中国长轴型的文学性。他说:“我为什么都采用方块构图呢?这是中国宋画的传统,我的画用宣纸,毛笔,墨,颜料用不少不透明色彩,可以一遍一遍的盖上去。我重视颜色,也很喜欢用线,我画双鹭不就是采用了瓷器上的线条吗?”
林风眠画花常以焦点透视,而不大用散点透视;喜欢特写式近景描绘,而不喜欢着墨全景式大场面;重视平面上的形式构成而不着重多层次的虚实重叠,利用形与色的视觉心理效应,求得画面的多样统一,花团画得十分盛开绚烂,花形往上,笔触往上,花瓣带有透明色,使得观者的眼睛得到奇妙的享受。这些以花为主题的作品,画面甜美绚烂,然而在绚烂的背后,是极度盛开之后的必然枯萎,因而,林风眠的花卉作品给人们的感受是一种说不清的沁人心脾和淡淡的哀愁。
《绣球花》来源介绍
此幅《绣球花》原为席素华女士旧藏,后经佳士得拍卖转手王良福先生,并由其收藏至今。
席素华女士是中国老一代建筑师与建筑教育界翘楚冯纪忠先生的妻子。冯家于1956 年结识潜居上海南昌路的林风眠,席素华因雅好艺术,曾拜林风眠门下。林风眠还认当时年仅三岁的冯家女儿冯叶为义女,两家往来密切。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监禁的林风眠也屡受席素华等人关照。1978年,女儿冯叶跟随林风眠后,自上海迁居香港,照料其晚年生活。席素华与冯纪忠后来也移居美国。
王良福先生是香港著名收藏家,林风眠在香港的时候,王良福先生以真正大收藏家的眼光和胆略,收藏了林风眠先生那个时期的绝大部分精品。据中侨百货吴棣榕秘书长陈述,王良福先生是他代表中侨百货公司给林风眠于1978 年举办第一次个展时,是第一位向他购买林风眠作品的藏家。自始后,每次举办林风眠展览时,吴秘书务必第一时间通知王良福先生。因此,王良福先生收藏的林风眠作品均属精品。
编辑:田茜
如需使用请拨打合作电话:010-513740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