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崔自默:警惕“金融市场中艺术品骗局”
0条评论 2013-06-28 09:02:51 来源:和讯网 

是否要控制艺术品金融化、货币化?为什么要警惕金融市场中的艺术品骗局?怎样让金融给艺术品提供一种实实在在的支持而不是制造泡沫?怎样让金融对文化产业有引导和助推作用?带着这些疑问,6月26日下午,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邀请到国际知名艺术家、联合国文化艺术特别成就奖获得者,IOV中国形象大使崔自默先生,以及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黄隽、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副所长窦含章和中国政法大学证券所副教授吴丹红做客“重阳论坛”,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艺术与金融的合约》的精彩讲座。

作为中国当代国画艺术家个人价值指数排行榜第一名、开启中国画价格“平方寸时代”的崔自默大师,用富有哲理的语言为大家阐述了艺术与金融的关系。 崔自默先生强调艺术与金融是“合约关系”。他生动地解释说,艺术与金融不会死心塌地的合作,它们貌合神离,有很多观点会扯皮,所以它们之间必须有“合约”。但文化和资本怎么融合?怎么磨合?怎么在相对性中找到统一,而又在什么情况下解除合约,这都是艺术与金融二者的“合约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在谈及艺术品价格泡沫和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时,他指出:“拍卖行艺术品的价格并不等于它的标价,不等于真实成交价,此次价格不等于下次价格。艺术品的定价和一般商品定价不是统一的,我高兴一个价,不高兴另一个价,再不高兴不卖了。”最后,崔先生表达了他对中国收藏家的看法:“我觉得中国缺少真正的收藏家,真正的收藏家是把收藏作为自己定位和影响,作为自己本家族的一本遗产,不指望升值的,是把艺术品欣赏作为一种消费,爬山挣钱吗?你做梦挣钱吗?不挣钱,舒服就行了呗。它是一种消费。”

正如崔自默所表达的观点,不少艺术家一直公开反对艺术品和金融的结合,认为艺术品是无价的,把它金融化是不对的。但现实情况是,当传统洗钱途径风险暴涨之后,洗钱渠道从传统的金融机构迅速转移到隐蔽的艺术品市场。有报道称,从2005年开始,中国艺术品价格因为洗钱的泛滥而暴涨,形成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巨大泡沫。众所周知,艺术品本身并不能产生实质性的经济价值,其能产生的获利全部来源于新的投资者。这使得任何一个默默无闻的画家都可以在文交所被瞬间炒高至几千倍,而一旦这个几千倍的金融泡沫进入实体经济,将严重威胁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冲击中国金融秩序。此外,大量艺术品投资被骗而投诉无门,使得艺术品交易骗局风险从金融秩序层面扩大到社会稳定层面。

中国政法大学证券所副教授吴丹红就特别强调了艺术品市场存在的洗钱风险。他说:“这样司法上就带来一个难题,以前的行贿受贿是直接的金钱交易,现在通过艺术品这么一个中介,他把这种犯罪行为包装和隐藏,而且给我们侦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吴丹红还指出,“这个巨大市场的背后有可能存在着犯罪的隐性风险。艺术和金融的结合有它的优点,这点我们必须要肯定,有些企业融不到资,我用艺术品做抵押,可以融到资,解决流动性和所谓现在“钱荒”的问题,它增加了金融的渠道。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它的估值主观性,评价体系不明确,也存在着可能洗钱的风险。”

“艺术和金融似乎都是骗局”,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副所长窦含章言辞犀利地指出。窦含章说:“我从崔老师的讲座中得出悲观的结论,感觉艺术和金融都是骗局,艺术和金融的合约让它们达成的约定是一个字‘骗’。近年来,很多艺术品拍卖价格剧增,与其说这是一个艺术现象,不如说这更是一种金融现象和货币现象。大家都不懂艺术的情况下,却又了解艺术品值钱,这是为什么呢?大家都在追逐艺术品,疯狂地参与各种各样的拍卖,我想这就是崔大师说的观念问题,我们先孕早一种观念,让大家接受‘艺术’这个概念,让大家知道艺术品是好的,所以大家就趋之若鹜。”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黄隽专业的阐述了她眼中艺术与金融的关系。黄隽说,人均GDP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对财富管理的需求和对文化上的精神需求上了一个比较大的台阶。所以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艺术品市场加入其中,作为三大投资市场。投资艺术品到底挣钱不挣钱?从国外和国内的数据分析,经济学要从300到50年的数据统计结果是有矛盾的,有大量的文章证明艺术品投资是挣钱的,也有大量的文章证明艺术品从财务上的回报是不挣钱的,这是一个矛盾。从金融学角度来讲,如果把艺术品作为资产组合中的一部分它是个很好的工具,投资上过去有股票、债券、房地产、储蓄,现在在这个资产包中加入10%的艺术品,作为资产包的一部分,它是很好的分散风险的工具,这点大家比较认可。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