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2013春拍】徐悲鸿与猫的情谊
0条评论 2013-07-04 15:33:3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徐悲鸿 猫戏图

徐悲鸿 猫戏图

西泠印社2013春季拍卖会

预展:7月10日至7月11日·杭州          拍卖:7月12日至7月15日·杭州

徐悲鸿的猫

从徐悲鸿到张大千,从丰子恺到季羡林,画家、文人爱猫、养猫者甚众。猫,作为他们生活与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频频出现在他们笔下。从猫身上,他们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围绕着猫与人,生发出很多隽永故事,折射出时代变迁。

同样养猫爱猫的现代文学研究者陈子善教授曾出版《猫阿猫》,并曾以《从现代文人画猫写猫看日常生活与社会变迁》为题,讲述了现代文学艺术史上诸多“猫人猫事”,其中都提及了徐悲鸿的猫。西泠春拍中收录的《猫戏图》与《蕉阴凝视图》,正是文人与猫的一番写照。

【悲鸿画猫】

作为一位在国画、油画两个艺术领域均有卓越成就的大师,徐悲鸿在创作上以“师法造化,寻求真理”为原则,作品多取材现实生活。他自己也说:“鄙性以好写动物……实我托兴、致力、造诣、自况……日速写之,积稿迨千百纸……未易此嗜。”徐悲鸿画马,独创一格,前无古人,“托兴”之用意,在抗日战争时期明显而深刻。而在马之外,他画得最多的就是猫。

在赠吕恩女士《猫》时,徐悲鸿幽默地自诩:“人家都说我的马好,其实我的猫比马画得好。”1934年天目山写生途中,他曾以考题的形式问学生,“他的画,什么最好。”有人说“马”,有人说“雄鸡”,唯杨建侯说“猫”,他则独称杨有眼光。

徐悲鸿爱猫,家中养了不少猫,曾多次画猫。他的猫毕肖传神,憨态可掬,与画马相比,笔墨更加温柔。其猫图或托物寄兴,或作为小品酬答友人。

【猫的情谊】

1930年,徐悲鸿曾赠徐志摩《猫》,题曰:“志摩多所恋爱,今乃及猫。鄙人写邻家黑白猫与之,而去其爪,自夸其于友道忠也。”徐悲鸿赠徐志摩这幅作品时,距二徐关于西方现代艺术“真伪”、“是非”论战不到一年,争论后以画相赠,可见二人友情之无私。1933年,徐悲鸿赠吴湖帆《猫梦图》。1940年,徐悲鸿为爱妻廖静文画《猫》、《树上》两幅作品,题“静文爱妻保存”。在这里,徐悲鸿的猫,猫中见真情,猫友亦画友。上世纪40年代后期,张大千寓居故都北平时,家中曾豢养过一只金银眼波斯猫,徐悲鸿见到了此猫十分喜欢,索去数月,后来写信告诉张大千“此猫驯扰可喜,但不捕鼠,且与同器而食,为可怪耳。噫以之视,今又何怪耶?”二十年后,张大千在美国环荜庵中回忆起这件趣事时,作《睡猫图》以寄怀友之思。

此外,徐悲鸿亦以画猫表达师生知遇之情。《猫戏图》就是这样一幅作品。谈及此作的渊源,当追溯到1943年7月,时中央大学举行二十八周年校庆,艺术系组织了大规模的师生美术展览,身为中大艺术系教授的徐悲鸿,不仅出席了这次校庆,且有多幅作品参展。即将从中大毕业的陈志华也有作品参展。在这次画展中,陈志华因作品出众,备受徐悲鸿的赞誉。展毕,陈志华便将展品作为毕业礼物赠予恩师徐悲鸿。次年,即1944年,徐悲鸿画《猫戏图》贻陈志华,作为回赠。

三只猫在枝荫下打闹嬉戏,黑猫怒目,身居其上,两只小猫,一黄一花,俯仰之态,尤为可观。整幅画面充满西方绘画中近景式构图的精妙,可谓“粗枝大叶似无巧,于无声处致精微”。落款是徐悲鸿惯用的手法,只取一角,以求整体感受。画面着色以淡墨为主,辅之以花青渲染,中国传统笔墨勾线兼取西画光影变幻之妙。

徐悲鸿赠陈志华这幅作品时,已是重庆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且这年夏末,因患高血压、肾脏病住院近半年,创作量锐减。故而这幅作品也弥足珍贵,饱含了一代艺术大师对学生的鼓励与期许,这也成为陈志华多年从事美术教育生涯,坚持印象主义艺术创作,成为一代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之动力。

【以猫“托兴”】

徐悲鸿也常常以猫“托兴”。他曾在一幅猫图上题诗:“颟顸最上策,混沌贵天成,少小嬉憨惯,安危不动心。”时1934年,正值“九·一八”事变后,日寇步步入侵之际,徐悲鸿以此哀叹那些“皆能国难来不惧,纵陆沉亦安全”的愚民。

徐悲鸿 蕉阴凝视图

徐悲鸿 蕉阴凝视图

西泠春拍这幅《蕉阴凝视图》创作于1935年冬。虽寥寥数笔,但国难哀思之际的情感则一跃纸上,气势磅礴中充溢着唯美与灵动,尤其是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如清泉般明澈,注目凝视中流露出无限情致,是整幅画面气韵生动之所在,堪称作品点睛之笔。悲鸿曾题一诗,哭其所养之猫。诗云:“剩有数行泪,临风为汝挥,嬉憨曾无节,贫病亦相依。逐叶频升术,捕虫刮地皮。故园灰烬里,国难剧堪悲。”“嬉憨”极尽猫之情态,“为汝”、“相依”又竭尽作者之情,虽曰写猫,焉知不是感人。后两句哀国之危难,思念与悲恸具存。作者以猫遣兴,技法纯熟,精神柔美,感情细腻,浓浓哀思中不失对温淑爱美的憧憬,这亦是《蕉阴凝视图》的特点。

人物名片

徐悲鸿(1895-1953年),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汉族,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