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揭买画“看上去很美” 敢于“尝鲜”银行不多
0条评论 2013-07-04 10:10:05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徐盛伟

民间藏家往往因资金问题,对中意的作品望而却步。

民间藏家往往因资金问题,对中意的作品望而却步。

画廊看上了一幅自认为有升值潜力的画作,想入手又苦于资金不足怎么办?用银行按揭买画今后或将成为艺术品理财的新途径。近日,上海某艺术中心与建行合作,在国内首次推出艺术品按揭贷款理财新模式。

在不少藏家看来,与之前的艺术品质押贷款相比,该模式在降低银行风险的同时,也解决了藏家的资金难题。但金融界人士却认为,对银行来说,作品存伪、担保方倒闭等风险依然很大。

首付6成可将作品拿走

前不久,意象画派主要创始人张尚明的30幅意象画作品在上海文交所挂牌进行物权交易。配合此次活动,意象画派艺术中心与建行共同推出按揭贷款艺术品金融投资模式,在业界引起广泛关注。

该模式具体做法是,银行与艺术中心签署按揭贷款战略合作协议,买家通过个人信用审核后,首付6成即可将作品拿走,以后按月向银行支付贷款及利息。这个过程中,艺术中心以第三方担保机构身份出现,如果买家中途违约,将被其收回作品。

“此举显然能促进艺术品消费,大大降低藏家买入理想作品的门槛。”东莞尊御轩艺术馆总经理刘和平认为,有实力运作名家画作的艺术机构,当前面临的最大困境即在于如何解决艺术品变现难及保值增值问题;有收藏意向的民间藏家则往往因资金问题,遇到中意的艺术品只好望洋兴叹。有了这种新的艺术品理财模式,艺术机构可以从银行套得额度可观的流动资金,藏家也无需提供其它形式的抵押物,“如果有东莞的银行推出这项按揭业务,我们也很乐意参与。”

银行放贷依然存在风险

南方文交所综合部总监张超表示,从艺术品交易的角度看,按揭买画是一个很好的创新,以金融手段破解了民间藏家资金紧缺的瓶颈,“对买卖双方而言,既规避了金融风险,也降低了藏家入手高价值艺术品的门槛。”

在上海艺术品按揭模式出台之前,国内艺术品交易曾盛行过艺术品抵押贷款、份额化交易等模式,市场的无序爆炒,滋生出如“金缕玉衣”骗贷、汉唐文交所诈局等一系列违法经营乱象,令金融界、藏家对艺术品理财噤若寒蝉。

张超认为,经历过前车之鉴,国内艺术品市场原先的“证券化”交易模式已难以为继,转向“实物交易”则比较可行。按揭买画的流程与买房、买车一样,可操作性较强,但难点在于对艺术品的估值,“相信多数银行对此项业务都会比较谨慎,能否推广开来有待观望。”

一位金融界人士直言,按揭买画“看上去很美”,但作为放贷方是否有能力辨别作品的真伪?如果信专家的话,出现“金缕玉衣”的骗局谁来担责?较之于艺术品抵押贷款,由于买家交了6成首付,等于降低了银行不少风险,但作品存伪、担保方倒闭等风险依然很大,敢于“尝鲜”的银行应该不会太多。

[声音]

经历过前车之鉴,国内艺术品市场原先的“证券化”交易模式已难以为继,转向“实物交易”则比较可行。按揭买画的流程与买房、买车一样,可操作性较强,但难点在于对艺术品的估值,相信多数银行对此项业务都会比较谨慎,能否推广开来有待观望。

南方文交所综合部总监张超

按揭买画“ 看上去很美”,但作为放贷方是否有能力辨别作品的真伪?如果信专家的话,出现“金缕玉衣”的骗局谁来担责?较之于艺术品抵押贷款,由于买家交了6成首付,等于降低了银行不少风险,但作品存伪、担保方倒闭等风险依然很大,敢于“尝鲜”的银行应该不会太多。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