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家的头像亮相纽约时代广场,这让我想起吴鸿在前段时间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宋庄现在有一帮画家流行把自己的工作室叫“美术馆”;还流行在路边竖招牌,上面无非是跟某领导、某名家的合影,还有莫名其妙的“全国十大画家”、“政府津贴”的名头;估计过两年就有人敢打着“国际十大画家”的大旗了。
据悉,自从2011年新华社从金融时报手中接过了这块屏幕,此后,一批五粮液、格力等商业广告先后登场,此前也有中国艺术家团体或个人在此亮相。以这块屏幕用作宣传,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从根本意义上讲,这块屏幕与今天我们在国内一些城市的广场或商场上的屏幕是一个性质,其存在意义就是出于商业宣传的目的。
但显然,这次的“宣传”,商业的背后却并不仅仅是为了商业。这一事件引起了很多人不同的看法。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认为,“显然这个‘国宝级’有着商业炒作的目的或意义,连接着当下中国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连接着纷乱无序的中国艺术市场和学术氛围”。而也有人认为,“此举对扩大现当代国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益无害”。然而,是不是真的有益无害呢?我们知道,喜欢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是因为其作品,而不是艺术家的面孔。如若真是用以宣传现当代中国画的话,大可不必刊登人像照片,刊登艺术家的作品显然更为直观,试问,将10个人的照片放在纽约,会有几个美国人会认识?
中国艺术家到国外办展,早已不再新鲜。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中国艺术家出国办展,显得寥寥无几的话,那么,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美术界对“国际出场”的看重越加强烈。今天所谓的“国际出场”,在我看来,无外乎“走进”和“走出”两类。“走进”,就好似现如今多如牛毛的“俄罗斯油画到中国”一类形式的展览,很多中国机构都瞄准了俄罗斯油画对中国几代人的影响,在把握这种商机的影响下,文博会、艺博会乃至展销会上,俄罗斯油画几乎铺天盖地。“走出”,也就是出国办展、出国宣传、借助于国外画廊在境外推广。
说到“走出”,近期的威尼斯双年展期间,中国艺术家各式各样的“国际出场”方式,再度尘嚣甚上。几乎在每届的威尼斯双年展期间,出了“中国馆”的展览外,都会有众多的平行展与之相伴。平行展的出现,作为有别于国家馆的独立声音,是无可厚非的,任何组织的行为都有着其深思熟虑的规划,历经百年风霜的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更是精于谋略。因为平行展的选择对象是独立策展人,这从规则上就摒弃了以国家单位为组织方的展览机构,也为众多策展人和无缘被代表的艺术家们打开了一道大门。尽管互不相交,但是不代表平行展的学术水准,就不能超越威尼斯双年展的国家馆和主题展。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对平行展的要求,是必须由非营利艺术机构主办,但资金往往源于艺术机构的支持。中国人素来会打擦边球,这其中就不可避免地掺杂进了很多人情的因素。
当然更有甚者,擦边球打得更为巧妙,参加不了平行展,就自己在威尼斯地区做一次展览,美其名曰也叫做平行展。这也好似今天的很多画家去联合国、去卢浮宫办展,要的是联合国、卢浮宫的名头,但具体是办到了联合国和卢浮宫的方圆10里以内,还是具体哪个区域,就不得而知了。
“国际出场”是为了认可。对艺术家的认可,在美国、欧洲一些国家,实际上往往取决于知名的博物馆、美术馆等专业学术机构,对艺术家作品的收藏情况,而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收藏,才会被认可。如今,以市场运作与宣传包装艺术家,是需要的,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何来做,却是需要考量的。“国际出场”的背后,是抱有一种“墙外开花墙内香”的心态,借助于资金支撑宣传艺术或艺术家,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手段,但万万不能说“国际出场”了,就一定能代表中国,艺术有时可以用钱衡量,但仅以钱衡量亦是可悲的。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