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韶华成湖北首位试水艺术家 科技鉴定代替“目鉴”
0条评论 2013-07-09 11:18:06 来源:楚天金报 作者:李翌

周韶华作品《西陵石壁》

周韶华作品《西陵石壁》

周韶华作品《茶山之歌》

周韶华作品《茶山之歌》

艺术品真假的鉴定,一直是艺术收藏的难点之一。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运用高科技的手段,给作品建立鉴定真假的“身份证”,已经成为了现实。著名画家周韶华,成为首位和某艺术网签订“艺术品鉴定备案服务”的湖北艺术家。昨日,记者分别采访了几位业内人士,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科学鉴定艺术品,是未来的趋势,但目前还有很多问题亟待完善。

几千元提取“书画DNA”

繁荣的书画市场,一幅作品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给它建立一个“身份证”,便可识别其真伪。据介绍,如果你要为藏品建立这样一个“身份证”,鉴定机构首先会将作品送至艺术家本人进行鉴定,确保其真实性。然后现场用光谱仪采集数据,对艺术家作品中使用的颜料、纸张、印章等成分信息进行采样分析。其中,包括采集书画作品的纤维状态、墨迹附着与晕染状态、颜料的分子结构与元素成分等信息。“另外我们还与文化部的医科所合作,备案之后所有的数据信息和‘DNA证据’,同样会存入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并与备案证书相关联。将来这些作品重新进入市场,藏家可以通过雅昌艺术网查询到这些作品的相关信息。”雅昌艺术网执行总编辑谢慕介绍。

据了解,这项服务对艺术家本人并不收取任何费用。但对于需要对作品建立身份证的藏家,则根据作品的大小和不同艺术家,进行价格不等的收费。比如著名画家杨之光的作品,收费在五千到几万不等。

科技鉴定代替“目鉴”

“原始的方法就是凭经验,造假的人也以经验对经验,所以,鉴定真伪时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两个都是很有经验的鉴定家,但两个人的看法截然不一致。”周韶华表示,中国书画鉴定长期停滞在“目鉴”的层面,主要是因为缺少科技支持。

国内著名艺术家何家英也对这种新型的鉴定方式表示认可。“趁着当代艺术家都活着,把一辈子所画的作品拿出来做认证,我们都有义务做这个服务。这个认证将来就是艺术家作品的身份证,能够在认证体系里查到作品信息,甚至很细微的纤维肌理,这些科技手段太有必要了。”

据悉,包括周韶华、杨之光、何家英等国内已有23位艺术家和该网站签订了协议。其中,第一位与该网站签订协议的艺术家杨之光,已经为其几百幅画作进行了鉴定备案。

“采用国际领先的技术及设备对书画作品进行检测,从作品物质形态的微观层面,观察比对书画作品,以维护书画作者的知识产权,确保书画流通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谢慕表示。

全面推广有待时日

鉴定难一直是困扰收藏界的“顽疾”。尤其是近年大量赝品充斥市场,鉴定机构鱼龙混杂,鉴定专家良莠不齐。记者采访了几位业内人士,他们表示,科技手段无疑为混乱的收藏市场,带来了更为严格的鉴定方法。但就目前来看,完全推广还需要很长时间,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湖北省收藏家协会一位会员向记者表示,长期以来,古代及近现代书画、瓷杂、玉器等文物艺术品都是民间收藏的主流,而这些领域也成为造假的重灾区。这项技术,目前只能针对在世的艺术家,无法为这些古董进行鉴定。但对于当代艺术市场,这项技术肯定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有藏家认为,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有限,艺术家本人在世,给作品建立“身份证”本身意义并不大。而且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那些大名头、高价钱的艺术品是不是值得收藏,是否能够流传下去还很难说。

谢慕也表示,该网站目前只是选取较有名气、流通量大的艺术家,这项业务铺开到整个艺术市场有较大难度。同时,艺术家作品数据库的建立,也需要一段时间,全面推广有待时日。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