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我国的艺术品进口额只有1600万欧元,但是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保守估计也有8.1亿欧元,艺术品的进口份额也在25年的时间里从微不足道的0.4%增长到了5%。2010年,联合国公布的从中国香港地区进口到中国内地的艺术品总额为1270万欧元,而据中国政府的官方统计,则只有170万欧元。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内地拍卖市场每年拍品的分布比例约为:书画约占60%,瓷器杂项约30%,当代艺术约10%。他说,“艺术品拍卖90%属于文物。但设计这样高的关税是不宜于文物回流的。制定政策的时候,海关和国家文物局两方面政策有一定冲突。这个问题长远讲肯定是要解决的。”
长江商学院教授、艺术市场专家梅建平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本身的交易成本就比较高,如果再加上各种税负,会使得这个交易成本变得更高,不利于这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在他看来,减税对于促进文物回流、国际艺术精品进入博物馆公共收藏等都具有积极意义。他甚至建议,艺术市场减税应该成为今年“人大”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他说:“现在的税收政策,让海外精品很难进入中国内地。这不利于大的文化发展战略。从这个角度讲,‘人大’需要从大的文化发展战略、整个经济的发展战略角度出发,研究出更合适、合理、优化的税收政策。”
相对于行业内减税的呼声,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朝才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艺术行业相关税收不能跟发达国家相比。但同时,他也不否认政府未来会按照相关程序对艺术行业的税收进行调整的可能。
而在策展人皮力看来,艺术品减税的最大障碍是在对于艺术品是否为奢侈品的认定上。他公开表示:“目前征税原则是把艺术品当奢侈品,征税成为调解贫富的手段。但是艺术品收藏性质复杂,不能按奢侈品来,它也有回馈社会的性质。搞清楚这个原则才能谈减税和配套。否则减税只是形式主义。”
一方面,国家在加大文化产业投入、繁荣艺术品市场的前提下,中国艺术品交易额连年创新高,稳坐世界第一大艺术品市场。而另一反面,国家收不到实际税费,艺术品企业又总是处于“惶惶不安”的“查税门”的阴影之下。在看似纷繁的现象背后,实则日益突显着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大滞后于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需要。目前在艺术品市场,只有一部美术品管理办法,是文化部在2004年修订颁布的,由于立法层次偏低,执法效能有限,因此这个部门规章还不能作为当前艺术品市场规范管理的主要依据。司法界人士也多次呼吁国务院尽早制定艺术品管理条例,或者是艺术市场管理条例。经过法规的制定,用法律来调整艺术品市场各个领域里的关系,是我们规范和健全艺术品市场的唯一出路。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