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博会:一场新战役
0条评论 2013-07-10 10:49:09 来源:艺术银行 

1889 年在巴黎举办的第一个综合性博览会

1889 年在巴黎举办的第一个综合性博览会

在富贵时开花,在贫困中凋落,是艺术品交易历史中的普遍规律。也因此,整体的经济形式以及地区或国家经济状况的起落,决定了艺术品市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同。而作为艺术品一级市场的艺术博览会的表现也必然被经济发展所左右。

今年北京的艺术北京和CIGE两大艺博会成交率都创了新高,这说明北京的艺博会市场继续红火。不过在市场格局上却出现了一些新形势,诸如几个新诞生的艺博会被市场“淘汰”,两大艺博会也从主打国际画廊转向国内市场。正式冠上巴塞尔头衔的香港艺博会将以其国际化的定位向世界艺术市场中心发起挑战。

就藏家而言,因经济回暖以及当代艺术面向大众的逐渐普及,今年的艺博会上涌现出不少新藏家。就艺术北京和CIGE而言,其共同特点是本着个人兴趣收藏作品的数量多于以投资为目的收藏作品的数量。而因个人兴趣收藏作品的新藏家一般对小尺寸、数万元至10多万元的中低价位展品居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广受欢迎,一定程度的证实了中国国内中产阶级的崛起。国内藏家的兴趣仍然以本土艺术作品为主。另一方面,有瑞银赞助为后台的巴塞尔仍然保持其高门槛,高价位的惯例,但对于亚洲藏家明显更加重视。

就艺术家而言,艺博会的艺术家作品因不同艺博会而有其倾向性。比如艺术北京本次路线比较亲民,作品以“80后”艺术家的中低价位展品为主体。商业化程度提高,装饰性增强,但也仍然有核心艺术家的一些核心作品来支撑整个艺博会的质量,比如说赵无极等大家。而瑞士巴塞尔,纽约佛里兹,香港巴塞尔等国际性艺博会,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已经成名的一线艺术家的新作或经典作品。

就画廊而言,由于艺博会的数量前所未有的增长,所以必须做出取舍。更多的是考虑到参展费用和效益这样实际的问题。就中国国内而言,因为国际买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权在逐步衰落,而新一代国际买家也没有发展起来,走向国际走向西方世界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国内参展费用相对较低,同时国内藏家更青睐亲民的本土化作品,这都促成了国内画廊在选择艺博会上更多的倾向于本土艺博会。而对于国外画廊而言,自身路线和参展费用决定参展艺博会的性质。比如希望进军亚洲市场的国外画廊就会更多的选择香港巴塞尔而非同一时期的纽约费里兹。而关税则阻碍了国外画廊进入中国市场,它们更多的转而流向香港。大量的拍卖行,画廊,艺术机构在香港建立分支都是这种形势下的选择。当然还有少数画廊因为自身艺术品质量的下降而被要求严格的艺博会,如瑞士巴塞尔所拒绝。被一流的艺博会所吸纳对于新兴画廊而言是一件决定生死存亡的大事,这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投资人以及藏家对其能延续经营的信心。参展画廊的流动反映了艺术经纪人所面临的压力,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艺博会参展成为了一个挑战。

以媒体眼光来看,中国艺博会的历史仍然太短。光从规模上的亚洲第一是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的。必须在目标受众上更清晰,在服务上更到位,在作品质量上更把握自己的标准,才能够继续做大做强。正如艺术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认为:相对低价的青年原创艺术作品的消费增长意味着一级市场正在平稳增长成为一个有底座、有基础的艺术消费占主导的市场。但在亚洲市场影响力上,巴塞尔香港远超国内艺博会,并意图明显剑指大中华地区。而这样的冲击会促使国内艺博会更紧迫的提升自己。

在之前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艺术市场进入调整期,优秀画廊弃内地博览会,集中力量转战香港;欧美等画廊面对几近饱和的本土市场,也瞄准亚洲,吸纳网络亚洲收藏家群体,于是聚焦香港;亚洲中心城市香港作为全球第三大艺术市场的地位日益凸显。而今年以来的经济回暖趋势,则促进了亚洲艺术品市场的升温。免税优势、专业组织能力、国际化运作、周到的服务、整合亚洲艺术资源的能力、语言的无障碍、巴塞尔的品牌影响力,是香港巴塞尔的优势,也是新时代成功艺博会所必备的素质。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