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苓
开幕式现场(右三-艺术家肖克刚,右四-艺术家何多苓,右二-批评家鲁明军,右五-批评家杭春晓)
7月6日,“技法的系谱:形式,观念与认识——何多苓、肖克刚的绘画实践”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展览将持续到7月14日。当天,油画家何多苓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油画创作要继承中国画的传统精神,而不是简单地模仿。
>>谈展览
以技法为主题颇有意义
本次展览,何多苓共有25幅作品参展,其中包括《野园》《梦夏》《闻莺》和《惜春》等作品。
“本次展览的主题是探讨技巧,我觉得这个在中国美术界也是提出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因为中国美术界在新潮美术以来都是以观念为主,更多的是考虑画作背后所体现的东西,反而对画面本身并不是那么注重,尤其是对技巧忽略不提。”何多苓说,他认为这次展览把绘画的技法作为主题提出来,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画毕竟是一张画,它的技巧就是它的语言。
除了对中国油画技法的重视和强调,在本次展览中,也可以发现何多苓创作的新动向。他坦言这是向中国传统水墨画学习借鉴的结果,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一直在做这样的尝试。“怎么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可喜的是目前很多人都在不同方向上努力实践着。我跟肖克刚也是,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做这个事情,所以我觉得在本次展览上的这一点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何多苓说。
>>谈创作
借鉴国画创新油画技法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何多苓即以油画《春风已经苏醒》《青春》《雪雁》等作品在画坛引起轰动,成为塑造一个民族和集体形象的代言画家。他的作品具有诗意的特质,重绘画性,唯美、优雅、感伤,体现出无拘无束的自由。何多苓的画风如同一股新鲜的春风,成为当时艺术“苏醒”的代表者之一。但何多苓并未满足,他依旧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着。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美国看了很多中国传统的绘画,对我触动真的很大。当时我们这些学油画的,对传统国画根本不太在意。在美国的美术馆看到这么好的中国古代的国画后,当时就感到非常震撼,我一下子就感兴趣了。后来回国之后,我就立刻把原来那套放下来,就开始进行新探讨。”何多苓说。此后,何多苓作品画面中西方象征主义的手法逐渐淡去,而中国传统文人绘画的笔墨与趣味开始突显,清新风格令人心动。到2000年后,这一变化逐渐固定下来。在2008年后,握着油画笔的何多苓,甚至开始创作花鸟、侍女等一些传统国画的题材了。他认为,这是中国画家在创作中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必然回归,也是对世界油画技法发展的贡献。
何多苓认为,实际上这就是结合中国画笔墨的长项和油画色彩的长项。“继承中国画一些精神性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因为模仿不仅达不到国画的艺术高度,也发挥不出油画色彩系统而丰富的特长。”何多苓表示,自己已经花了很多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现在笔下的作品逐渐浑然一体,靠近了自己理想的高度,但是没有完全达到。“我要求画面和技巧完整的统一,完全用我的绘画语言来表达我要表达的东西,在二者间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道路,这才是最终目标。”何多苓说。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