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音:白石的趣
0条评论
2013-07-10 17:14:1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杨福音
齐白石
白石老人的画,胜在笔墨的,令我倾倒;胜在情趣的,令我惊倒。
白石老人曾在一幅山水画上有这样的题跋:网干酒罢,洗脚上床,休管它门外有斜阳。打鱼的网晒干了,酒喝完了,洗脚上床睡觉了……以俚语入诗,大俗大雅,大拙大巧。
那幅《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一群蝌蚪随岩头之间的泉水奔涌跳跃,欢歌畅快,喧哗山谷。生命初孕,小儿弄潮,一派天机。
最让我惊倒的是一幅妙趣横生的画有倒影的荷花。这幅画上,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居然水中的倒影是水面荷花顺着的重复。这样的奇思这样的妙想这样的出其不意冷水浇背真是万人不可企及。我每次玩味这幅画,总想去揣摩白石老人彼时彼刻的心趣。我横想竖想怎么也体会不到白石老人与神明相通的瞬间触动。我直觉得妙不可言!妙不可言!那水上与水中两朵荷花一重复,什么水中月镜中花,什么虚实相生,什么相映成趣,一切绘画艺术的理论问题、创作问题、欣赏问题,无不顿时就此昭然若揭。
其实,早在魏晋,便形成了以情趣为核心的美学基础。明中叶以后,李贽 、徐渭、汤显祖、袁宏道直至袁枚,鼓吹性灵一说,提出以个性自我为核心的创作理论。如徐渭的“贵本色”。如袁宏道的“师心不师道”。
趣从何来?趣从心来,有趣的人才能画有趣的画。白石老人愈老愈见童心,以孩童的眼光看世界,天真无邪,本是人类纯粹的原初。
公安派袁宏道说: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这里讲的是艺术的情和理的关系。艺术之奥妙,全在重情轻理,或情在理随。合情则合理,入情则入理。若情理颠倒,重理而轻情,则趣味全无,艺术全无。
如今的中国画,许久不谈情趣二字了。生动活泼的画风早已被人们遗忘,剩下的只是陈旧的程式,以及干巴巴索然无味的笔墨。就是这个“理”字,也糟蹋到以像与不像为标准。这样的时候,我提醒人们重温齐白石,是会有些益处的。
编辑:文凌佳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