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体验模拟考古
伴随着博物馆变革步伐的加快和博物馆事业的日益繁荣,博物馆公共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博物馆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新实践以及博物馆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样式正以多元化的方式不断涌现。博物馆如何适时做出调整,及时对博物馆教育的职能和角色进行转化,让博物馆更好地融入公众教育和社会生活,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博物馆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2013年7月6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博物馆召开。会议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甘肃省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联合承办,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66家博物馆、高校及相关研究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围绕主题“博物馆与教育”展开讨论。
博物馆教育应重“情”
信息时代,全球博物馆教育面临的挑战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相比的。人们完全可以足不出户,便能通过网络及时便捷地获取知识,为什么还要来博物馆?当获取常识性的知识已经不需要前往博物馆时,博物馆还能提供什么?
中国博物馆协会秘书长安来顺认为,观众在博物馆中学习具有非正式、自愿性、情感性和变革性的特征,这也是博物馆教育与正式的学校课程、阅读印刷品、进图书馆和互联网搜索的区别所在。博物馆学习是一种变革性的、情感性的体验,在此过程中,观众在一种非正式的、自愿的环境中,培育新的态度、兴趣、鉴赏、信仰和价值观。
博物馆最关注的,是观众对展品的“感受”,或者说博物馆学习主要是“情感的”,这些情感影响观众的态度、兴趣、信仰,甚至价值观。因此,博物馆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博物馆服务对象成长的特殊教育种类。这里的“成长”不仅是拓展智慧,还包括提供多种体验,增长观众自身的能力以增进他们对在博物馆所经历的各种事物的理解,鼓励他们为实现他们认为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
“所以,一个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形象,不应当像一名雕塑家,面对一堆无形泥土,为它塑形,而应当像一个园丁,他并不改变其教育对象(观众)的基本现状,而是以此为基础,为他们提供一种适宜于他们成长的环境。”安来顺说。
“中国博物馆中有九成属于历史博物馆,但目前并未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国外也没有很好的经验借鉴。”南开大学教授黄春雨认为,历史博物馆教育更重要的是价值教育,而非知识教育。“博物馆教育应该从满足公众的体验、求证、验证等这种心理需求出发,这样的博物馆教育就能与课堂教育区别开来。”黄春雨说。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