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象牙雕狩猎笔筒
清 象牙染色镂雕西洋花卉提篮
2011年年底,一纸象牙、犀角等“禁拍令”,让曾经在拍场上占有相当份额的象牙制品一下子销声匿迹了,整个2012年,关于象牙拍品的消息鲜有耳闻。
牙雕制品始终被视为文化、历史、艺术的珍贵载体,如今虽然拍场上难见更多的象牙制品,但还是有不少藏家对其市场动向表现出了较高的关注意向。那么,禁拍前后象牙制品的市场状况究竟有了怎样的变化?
数量减少近九成
“禁拍令”发出之前的2010年、2011年,正是象牙制品在拍卖市场上表现最为活跃的年份。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共有879件象牙制品上拍,总共成交757件,成交率达到了86.12%。2011年,拍卖市场上的象牙制品数量达到了一个顶峰,全年共出现了1430件拍品,总共成交1086件,成交率为75.94%。
“禁拍令”一出,2012年拍卖市场上的象牙制品数量则来了个垂直急降,总共仅有189件上拍,相比2011年减少了将近九成,可见“禁拍令”确实对市场整体氛围带来了大强度的影响。同时,象牙制品在不同地域的占有份额也发生了不小的转变。2011年,内地拍卖公司对象牙制品有着垄断性优势,几乎占到了全部数量的98%,而禁拍后的2012年,香港、伦敦、纽约拍卖市场上的象牙制品一转劣势,占据了全部数量的58.73%,内地禁拍使得海外市场在短期内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张,这种局面或许不足为奇。
当然,“禁拍令”并不是要彻底禁绝拍卖市场上的象牙制品。据了解,那些经过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通过的象牙制品还是可以进行拍卖流通的。但在拍卖之前的准备材料、申请、审核以及成交后需要缴纳的管理费用等一系列复杂手续的制约下,无论是拍卖公司还是卖家都会感到种种不便,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除了类似古天一这样以象牙、犀角类制品为主要经营特色的拍卖公司外,其他拍卖公司不得已只能选择放弃,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门类中。
天价难再续
2011年拍卖市场上象牙制品数量的激增与2010年拍出的几件高价拍品的带动不无关系。2010年纽约佳士得春拍中,一件清18世纪象牙雕刻山水楼阁人物纹碗拍出了84.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75.26万元)的高价;同年12月,伦敦苏富比秋拍中,一对清18世纪象牙雕刻庭院人物纹碗更是创下了约合人民币2449.83万元的目前最高成交记录;紧接着,北京古天一秋拍中,一件明代象牙雕观音也以1792万元高价成交,创下内地象牙制品拍卖的最高记录。
2011年,虽然没有再创记录的天价拍品出现,但象牙制品的整体成交价格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态势。拍卖成交的1086件拍品中,成交价格在500万元以上的有两件,100-500万元区间的37件,50-100万元的59件,10-50万元的250件,5-10万元的170件,5万元以下的568件。禁拍后的2012年,象牙制品成交价格整体感觉有所回落。在所有成交的110件拍品中,价格最高的两件就是伦敦佳士得春拍中以约合人民币172.13万元成交的清18世纪象牙雕如意,以及香港佳士得秋拍中以约合人民币154.66万元成交的清乾隆象牙雕群仙贺寿图挂屏,这样的行情与禁拍前同样是天壤之别。
冷中待转机
通过对这些有代表性的拍卖公司的数据罗列,还是可以明显看出“禁拍令”对象牙制品拍卖市场行情带来的巨大影响的。在上拍数量上,虽然没有此前所说“绝迹”那般极端,但禁拍前后的数字的巨大悬殊还是令不少人感到咋舌。受此影响,通过整个2012年的市场状况也可看出,卖家、买家、拍卖公司三方的信心不足和所保持的观望态度,精品数量较以往大幅减少,买家热情也并不高涨,纵使海外拍卖市场上象牙制品的份额有所提升,也难以让整体的成交价格维持此前的水准。
当然,在很多藏家看来,象牙制品本身固有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与目前的市场状况其实并不匹配。对他们来说,“禁拍令”的效应或许短期内让象牙制品的市场行情难有起色,但随着政策的完善,相信这种局面会出现转变,所以一旦出现精品还是值得出手的,特别是在大家注意力没有那么集中的时候,可能会有不错的收获。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