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抓住了自然中的真实生命这一精灵,他那苦心孤诣的笔法研究,终于成为描摹自然生命的独特的笔墨语言。“我的画,五十年后会有一个被世人所赏识的大好局面”——这是黄宾虹对自己以及后世画坛所做的预言。半个世纪过去了,当黄宾虹收藏热潮席卷整个中国以及世界艺坛时,我们细细品读这些难得的画作,诚斯言哉!
此幅《浅濑平沙》作于黄宾虹八十五岁,是其绘画风格从清逸疏朗向浑厚华滋过渡时的一幅佳作。此图取材于常见的自然景色,树木朦胧苍翠,山石深秀意远,屋宇相叠有致,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气象。几丛小树,几重山石,几间茅舍,独木桥横卧两岸,山野逸人独行其间,江水直贯画中,将画面分割开来,一叶扁舟徐徐划过,这种以情定景、以情写景的艺术处理手法,令山水意蕴的生命散发出大自然无限的活力。
浅濑平沙
画面构思平中见奇,近取其质,远取其势,不落寻常蹊径,笔墨枯润相间,有虚有实,繁而不乱。前景三两棵古木,姿态奇绝,树干参差错落有致,茅舍掩映其间,树冠划破中景的江水,与上幅相连。山石用笔灵动,以墨点出,使山有骨架,有血肉,如君子萧然独立。技法上,以斑驳凝练的墨线勾勒山石树木的形质,再用湿笔晕染;尤其是着色,已从渍墨法发展到渍色画法。色渍漫溢、流彩飞扬,使色墨浑然一体,加上那几笔淡墨勾勒而成的远山,以渍色铺垫,具有一种超越视觉的美感。
《山行吟诗图 籀文七言联》为黄老晚年作品,历经九次著录。上款人为“复堪先生”,即著名书家罗惇(1874-1954),清末曾任邮传部郎中、礼制馆编纂;入民国后历任教育部、财政部、司法部参事,国民政府内政部秘书。民国初年在财政部钱币司供职,铸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币“壹圆”二字即出其手笔。
添加图片 《山行吟诗图 籀文七言联》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薇”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78岁的宾虹老人以此情此景入画,将先人的诗韵淋漓尽致的展现于画作《秋山策杖》之间。此画是宾老晚年最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风格儒雅,书卷气息浓郁。画中山路曲折盘旋,草木繁盛,意境清妍秀润,构图平中取奇,笔墨枯润、虚实相间,充分体现出宾虹大师晚年“峰峦浑厚,草木华滋”的艺术风格。
秋山策杖籀文七言联
《蜀游峨眉山水册》的创作是在蜀游十年之后,宾虹老人79岁起始稿,越十年,于89岁完成,而这十年也正是其晚年变法最为激烈的时期。册页为解锐夫先生旧藏,为设色纸本十二开山水册页,尾附四页藏家题跋,每开17 × 22厘米,是一套古朴小巧的精品小册。从内容上看,十二图合则为巴蜀山水之纪游长卷,分为起首华严寺、武陵碛、峨眉山及终章四个部分;从风格上来看,前两章拟属滞留北平时期起稿,而后两章则属南归后居于杭州时期终稿。整册尽揽其晚年风格变化之各时期代表面貌,令人如同亲历其笔墨之旅程,尤值得珍赏品味。
黄宾虹先生一生好游山水,中年之后更是行遍中华名山大川,尤其是晚年的巴蜀之游,发生于黄宾虹古稀变法之时,对其艺术风格的变化可谓影响深远。1932年秋,69岁的黄宾虹应友人之请入蜀游览写生,他溯江而上,经武汉、重庆,沿江又到叙州,入岷江,而上峨眉山,翌年春,在成都代陶冷月在四川大学教课数月,并漫游青城。后由成都出发到龙泉驿,过简阳,经乐至、射洪、蓬溪、南充、渠县等地至广安,游天池。再沿嘉陵江回重庆,由重庆乘轮船东还,览长江三峡之险,整个游程历时近一年,得画稿千余幅,诗文七十余首。巴蜀壮游,是黄宾虹历时最久、行程最远、收获最大的一次,也成为他艺术风格转变的关键。
山行吟诗图
从“华严寺蜀游峨眉山水写此”这一作品来看,应该起始于北平其间,寥寥数笔勾勒,淡墨一染而过,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心灵的逸气,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具有鲜明的士人逸品格调。这种近似于黄公望的简笔画,在三四十年代之交所作尤多,其笔简意繁,画格弥淡,清逸朴拙。黄宾虹早期曾对新安画派的作品以及宋、元古书画临摹甚多,在此作中均以体现,通过这种临摹和研究,不仅提高了笔墨自如的能力,更是对之后所形成 “浑厚华滋、沉雄博大”的艺术特点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华岩寺是重庆名剎,此处所题的“峨眉山”实为巴蜀山水的代称,黄宾虹顺沿长江从武汉入蜀时,重庆正是第一站。 以这一幅画作为全册的起始,既是宣告了此次长达一年的蜀山纪游的开始,亦是揭开了今后十年变法的序幕。
1953年,黄宾虹老人因双目患白内障,几近失明,《蜀游峨眉山水册》根据跋者解锐夫先生在题跋中所言,完成于1952年,正是黄老患眼疾之前,其创作欲望最为激昂,更敢于放胆尝试笔、墨、色、水等各种绘画语言表现的可能和极限。饱受着眼疾的困扰,此时绘就一些大尺幅的作品或许会相对较为容易,但黄宾虹却偏偏选择了如此小巧的尺幅,这既是表明了黄老晚年笔墨技艺炉火纯青以及超强的自信,更是赋予了这本册页非同寻常的意义。在此时的作品中,山麓几乎占满画面,浓墨、设色,层层积染至黝黑,但润泽如玉、浑然如雕塑般,具有撼人心魄的体量感,画境单纯而丰富,密实中隐约的虚白处最具妙理,天然而通透,山体内在的呼吸与天外云气共吞吐。“九十宾翁艺愈奇,千军为扫万马倒”,行笔于此,黄宾虹已无意去描绘山野林壑的具象之形,他以至繁的笔墨求得纯粹抽象的形式感,从而呼应了册页中早期“华严寺”的至简,达到了一种虚实相生的境界。在虚实之间,《蜀游峨眉山水册》所呈现出的,是宾虹老人一生的艺术成就。
《山川卧游图四屏》是黄宾虹于1946年所作,笔墨淋漓,层层点染,浑厚华滋、大气磅礴,是宾虹老人晚年不可多得的佳作。《山川卧游四屏》著录于1961年中央印务馆(香港)《黄宾虹先生画集》,观其笔墨清秀疏雅,磊落大方,英华秀发,静穆渊深,离象取神,妙在规矩之外,为画正格。类此宾老传世作品尚属少见,又为山水四屏,更是难得一见,应更为重视也。
黄宾虹先生山水之余兼长花鸟草虫,只可惜其花鸟光彩为山水画盛名所掩。黄宾虹的花鸟画取材很平凡,多是日常所见的花花草草,他的花鸟画既有文人画的书卷气,又有了民间绘画的乡土气,含刚健于婀娜,寓大俗于大雅。
《茶花》看似粗枝大叶,不刻意求工,实则墨妙笔精,格高意古,景物幽闲,气象潇洒,充分体现了“淡、雅、古、静”的艺术特色。珍贵的是,此幅作品《茶花》便是由吴昌硕的弟子诸乐三先生所旧藏,更全面的反映出当时“海派”写意花鸟的风貌。黄宾虹《双清图》为设色绫本,梅枝肆力劲利,点花勾勒疏密有致;竹叶清丽淡雅,竹竿挺劲简洁,造型清秀新奇,青竹逸出斜枝,疏密叶片点缀其间,风枝露叶,清峻挺拔,颇得萧散之趣。由此画中梅竹意象可见黄老既有放怀笔墨之外、贯注郁勃之气的艺术追求,又能千变万化感知离奇苍古。黄老在这幅画作中采用小写意的方式创作,勾花点叶是其主要方法,笔墨之老到,情态之童真,简劲古厚,令人感叹。
春拍收官之际,南京经典推出典藏级黄宾虹绘画专场,无疑是收藏界的一大盛事,惊羡之余,唯愿经典作品永世流传。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