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毛焰刚刚抵达某个巅峰,却又古怪出走。这与一个外国人有关。1998年,毛焰遇到了在南京学习汉语的卢森堡留学生托马斯·路德维德,此后他们经常一起聚会、踢球。有一天,毛焰突然开始画起了这个高大、富有教养的欧洲人。2000年之后的13年,托马斯几乎成为毛焰笔下惟一的主角。他被画家略去着装、微闭双眼、神思迷离,甚至不辨男女,成为真实以外的“拟像”。
这13年,毛焰画托马斯的正规油画有90幅左右,还有很多纸上“托马斯”。总画同一个人,不会很局限吗?“局限性是存在的,你不要去违背它,你要顺从它,在这种局限性中追求更大的可能性,一点点的变化都可以。”毛焰说,画了那么多的托马斯,实际上就是用了一辈子的时间画了一张画,而这张画的主角是自己。“我在探索绘画以外的东西,通过画画更了解自己。我借助一些人物形象呈现出我在不同时期的精神状况,从早期的激烈、尖锐和敏感到近期的平淡、虚幻以及温和,都是我对自己的认识。”
毛焰和托马斯的故事,在圈内是一个传奇,也被他们的朋友朱文搬上了银幕,这就是2010年上映的电影《小东西》。电影中的托马斯和毛焰最终在钱上闹翻了。但现实中,他们是铁哥们。
还会将这个传奇继续下去吗?“我会稍微‘放’开一点。这是自然而然的转变,因为前13年我需要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而现在已经过了那个积累阶段了。”接下来他将眼光转向更多角色,画一些与中国社会息息相关的形象。他会从精神层面入手,人物形象都是具体的,提炼出人身上最高贵的气质。“托马斯依然会是我的模特,但不再是我的唯一了。”
人物小传
毛焰,1968年出生于湖南,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肖像画家之一。受其父亲影响,毛焰自幼学画,十几岁时已经掌握了娴熟的技法,在考入美院之前就被称为天才。1991年从中央美院油画系毕业后,毛焰进入南京艺术学院任教,开始了对肖像画的探索。著名批评家栗宪庭曾在《写实主义的探险》一文中,称毛焰刻画了“一个个表情正在消失的时代肖像”。
【编辑:谈玉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