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起原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任教,1987年留学德国后在德国定居,一呆就是20多年。如今,他已成为德国知名自由艺术家,作品被大英博物馆、德国海德堡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等机构收藏。
中国行家们看到杨起的作品,第一反应通常是“这不是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但定睛观察不难发现,作品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中国元素。
“在国外时间长了才发现,值得记忆的东西都源自中国的传统哲学,我从中国儒家和道家精神中创作出很多作品,”杨起说。
“通过对比东西方艺术,我的视野也越来越宽。”杨起说,中国清代有一本家喻户晓的国画教科书,名为《芥子园画谱》,世界知名流派“点彩派”就是源于《芥子园画谱》中的技法“点画法”,只不过,西方用油画的方式点,而非水墨。“中国人应怎样看待自己的文化?很多东西其实是从中国拿到欧洲,然后又传入中国,殊不知其根在中国。”
越探究,杨起越发现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远不止于此。今年5月,他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杨起、歌德、孔子三人行”展览,用画作表现他眼中的歌德和孔子。杨起说,德国文学巨匠歌德曾经对中国尤其是孔子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还学习过中国书法,并引以为豪。
作为一名根在中国的艺术家,杨起创作了很多与中国文化有关的作品。2012年上海双年展时,杨起带去了多个作品,其中一个关于蚕宝宝的大型装置受到了不少观众的欢迎。他说:“我就是想表现蚕蛹那种默默无闻、坚持不懈的精神,中国的发展就是这样,无论别人怎么说,中国继续往前走。”
目前,杨起正参与筹划在德国成立一家高级当代艺术研修学院,“让中国艺术家到这里与德国同行交流,了解德国当代艺术,也让德国艺术家了解中国水墨,接触中国文化的根”。
杨起认为,国外了解中国文化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过,要想更好地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艺术,首先要让国人自己去喜欢它,尤其要重视对儿童的教育。
在他看来,德国乃至欧洲艺术家更强调个人及创造性,而中国却能找到数千个相同风格的艺术家。一味临摹大师作品不利于艺术的自由发挥。发挥想象、创出自己的风格十分必要,“欧洲人之所以接受我,是因为我跟他们任何人都不一样”。
杨起说,他是一个有着中国血统的艺术家,作品始终有着中国元素。他相信,中国文化不仅在过去影响着世界,将来还会继续向世人展现它的无尽魅力。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