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邵大箴
包括艺术史在内的一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成果(在艺术领域内表现为作品),在当代和后来往往有不同的论述和评价。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基于不同的资料和事实,有的则是根据同样的历史事实和资料,却因史学家、写作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学术观点导致结论的不同。不论上述哪一种情况,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成因,探讨不同论点产生的特定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以至史学家的个人经历与动机,也是历史研究和艺术史学不可回避和饶有兴味的课题。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1814-1875),是十九世纪中期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风格画家,他的作品多以农民生活为题材,代表作《播种者》、《休息的收割者》、《拾穗者》、《晚祷》以及许多技巧精湛的风景画和写生画稿,表达了他个人对社会现实独特的观察与认识,承载了丰富的人文思想,成为欧洲现实主义绘画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宝贵财富。米勒成长的经历,包括他的家庭教养、少年时期的启蒙教育、宗教信仰、阅读习惯、生活环境以及当时的艺术趋向,都对他的艺术产生了影响。在他身前,具有不同文化倾向的评论家和美术史研究家,曾冠以他不同的称号,诸如“社会主义的同情者”、“田园牧歌者”、“农民画家”等等。而以“农民画家”的评价影响最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为世界所公认,尤其在中国传播很广。二十世纪中期,西方一些学者根据马克思主义和艺术社会史的观念和方法,重新考核原始材料,努力还原生活在当时社会中米勒的形象。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在艺术史方法论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青年学者盛葳的著作《历史的错位:让-弗朗索瓦·米勒研究》从艺术社会史理论的发展和福柯关于“知识”的研究中获得启发,系统地梳理了关于米勒研究的历史,从学理的层面分析书写米勒艺术的不同文本,比较彼此之间的差异,集中讨论“写作”与其“语境”的关系,并用相当的篇幅整理了米勒在中国传播的文献资料,分析在中国语境中产生米勒形象的社会文化背景。他对所有研究者认为自己笔下的米勒是“真实的”,打了一个大句号。
那么,能否从这里得出一个结论,从历史学的角度,包括米勒在内的一切历史人物没有一个客观、真实、可信的形象呢?我同意盛葳的观点,绝对的客观和真实几乎不可能,因为研究和写作历史的人,不可能完全摆脱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局限;但相对的客观和真实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我们认真调查研究和立体地掌握历史人物生活的状况,理清与之有关的各种职系,积累充分的资料,尽量避开个人成见,回避时尚文化思潮的影响。
盛葳的著作《历史的错位:让-弗朗索瓦·米勒研究》,不仅向我们比较详尽地介绍了米勒艺术研究的学术史,而且通过他对各种学术观点及其“文本”和“语境”的分析,使我们在艺术史学观和方法论上破除“绝对论”以有所启示。而摆脱“绝对论”的影响,不论是对书写历史的人,还是阅读历史的人,都十分重要。
【编辑:谈玉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