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9.1 周春芽 青石 布上油画 100×80cm 1994年.
图2.9.2 周春芽 白日梦 布上油画 120×100cm 1994年.
图2.9.3 周春芽 雅安上里四号 布上油画 100×80cm 1994年.
1955年3月出生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1977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82年毕业后分配至成都画院,1986年赴德国卡塞综合大学自由艺术系留学,1988年毕业回国,现为成都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参加1980年北京《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获二等奖,以后参加过不少在中国北京、美国纽约、德国比勒菲尔德市等地的群展,1987年和1988年分别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和奥地利林茨举办过个人展览。
周春芽在八十年代初以《藏族新一代》和《剪羊毛》闻名画坛,其作品以其表现性倾向在现实主义的乡土绘画中引人注目,以后画风逐渐变化。
新潮时期更多转向内心化,画了不少空寂、神秘、重构造重光影的风景。八八年游学德国,以内心的孤独和沉闷沟通德国新表现主义技法,画了一批炭笔人像,回国后即以此为基础创作油画。作品以团状的形体结构、多层的肌理处理、强烈而刺激的色彩效果,描给人物头像,或浓缩凝重,或凄厉紧张,如同被锻打被灼烧过,一种受虐状态给人以极深的印象。周春芽的创作一是对形式有特殊的敏感,二是对对象有真挚的热情,这构成了他的作品既强调情感体验又注重画面效果的特点。
其近作题为《石头系列》,开始是一些在树丛山石中的人体,画中人实际已分解为肌理突出、色彩鲜明的体块,为紊乱激动的线条,浓重模糊的形面所遮蔽所包围。接下来是一系列关于石头的绘画试验,完成的《石头系列》汇聚了周春芽长期的艺术思考与文化积累。他对山石的敏感始于习画之初,以后逐步纳入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心得。在他的理解中,传统绘画以山水为重,而山水画则以山石为主。石头自太初,火熔水触,经磨历劫,变化万千,其历时性、其形式感、其象征意蕴都凝固着一种东方文化精神,即以心契物的感动与智慧。
从对石头的形式感动开始,周春芽的创作心态就处在当代文化冲突的背景中,只不过这种当代意识更多地体现为审美感觉的体悟和绘画才气的生发,而不在形象和符号文化意义的直呈。他笔下的石头有一种生长冲动,向着空间顽强、韧性和突兀地崛进,其型有团块状的收缩力,又有橡胶般的弹性与张力,这种感觉显然来自画家对多层肌理和复杂色彩的精心处理。强烈的冷暖色对比,在单纯而空寂的色彩背景中给视觉以有效的冲击力。画中石头如女娲练就的五色石,烈火烧过的伤痕、冷凝留下的瘢迹,凸凹折皱,起伏畸变,完全不同于传统画中山石给人的印象。而那些形如藻类的植物在近乎水光恍动的意境中,完全变成了自由涡旋,充满热情与渴望的线条。面对这些作品,我们能感受到东方文化对自然的亲近与感应、当代人精神方面的紧张与期冀,还有情感的冲动、生命的扩张等等,但这一切并不能沿思想的抛物线飞出,而是凝聚于画面,存活在另一世界即艺术世界里。就这点讲,周春芽和他的艺术永远生活在充满激情的形式之中,而这激情根深蒂固,源当代东方人的心灵。
编辑:田茜
如需使用请拨打合作电话:010-513740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