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参展艺术家与友人交谈。
2013年8月3日下午3点,《“冷墨”第一回:关于物象与意象的边界》在798艺术区芳草地画廊开幕,策展人:段少锋,主办方:芳草地画廊。
本次展览是冷墨成军的第一回展览,主要呈现冷墨现阶段的一些创作的现状,各位成员拿出了自己在过去一两年内最为具有代表性与实验价值的作品参与冷墨的第一回展览,这也是冷墨的第一次的磨合展览,展览的意义对于未来冷墨的发展方向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第一回展览既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对于未来冷墨姿态的奠基展览。据了解,冷墨抽象艺术小组还将进行全国的巡回展。
展览现场观众摩肩接踵
在展览现场,据北京服装学院讲师李飒介绍,“冷墨抽象水墨艺术由来自七位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综合材料工作室的学生组成(他们分别为:方志勇、金京华、黄祺、孔妍、李皓、李飒、于洋),他们的年龄跨度跨越七零八零后两代人。基于相同的艺术诉求走到了一起,他们有的已经是成熟的艺术家,有的是刚离开学院的青年,也有在读硕士,冷墨的构成具有多元化特点,基于学院教育的传承,即中央美术学院胡伟老师的学术体系,同时他们也结合了自身的艺术创新,这些成员在胡伟工作室都是优秀的学生,艺术风格具有风貌上实验性的统一,同时兼具强烈的个人化风格。”
观众仔细研究展览作品细节
在谈到什么是水墨时,李飒认为,“水墨,历史上主要是指‘文人画’。作为中国历史上整个文人阶层建立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具有强烈的文化身份意识和文化认同。在其背后有着整个读书人阶层共同的 文化价值与文化信仰作为支撑。对水墨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技法和材料,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水墨,承载的是整个文人阶层(知识阶层)“有担当”的文化 精神与理想。”
北京服装学院讲师李飒参展作品《依法常》
关于当代水墨面对的问题,李飒借用德国汉学家阿克曼对当代水墨的评价,“看当前水墨画创作的总体状态,令人不满的是泛滥于市的拼凑之作,这些要么拼凑西方的样式,要么拼凑传统样式的作品将来一定是没有意义的,也不会是中国水墨艺术的前途”。我们反对、批判的恰恰就是这种“唯市场论”——消费主义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蚀(对西方艺术样式的盲目模仿)和没有文化判断能力的抄袭(对传统艺术样式的重复拼凑),而这两者都不会是中国艺术的前途。
80后艺术家李皓的水墨装置
此次展览参展的80后艺术家李皓和99艺术网记者交谈,“艺术小组,关于艺术现状冷墨的坚持是以艺术实践与艺术学术建设的互动为基础,展开学术讨论,用学术讨论促进成员的艺术创作,再通过艺术创作促进对于水墨的理论认知,最终实现水墨艺术的进步,艺术小组的形式在艺术史上并不是鲜例,冷墨希望通过这样以学术与创作为先达成自身艺术水准最终的提升。
据悉,展览截止到2013年8月11日。
编辑:李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