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兰因
下飞机的一瞬间,虞兰因立刻就感到不再会从这片土地上离开,因为这里太舒服了。此前,她在美国生活了近30年。
虞兰因7岁开始学习水墨画,曾先后师从黄君壁、高逸鸿、孙多慈等多位台湾著名中西画家,对中国传统艺术耳濡墨染,也奠定下扎实的中国传统画的技法功底。她第一次举办画展的时候刚刚从台湾大学毕业,看着台北中山堂里来参观画展的人群,虞兰因心里愈发骄傲,她现在还能体会到当时的那股溢于言表的满足感:“一个小女孩,年纪轻轻就在中山堂里办画展,再加上别人的称赞,简直觉得自己不得了了,太厉害了。”
也许是看到了虞兰因心里的漂浮,她的师长鼓励她到美国去长长见识。
这一年她19岁。
在美国的学习生活,让虞兰因与水墨再无关联,取而代之的是完全西方的现代艺术理论和历史。可能是因为有了研习水墨的经历,她在美国的学习显得非常得心应手,并获得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双硕士学位。
虞兰因浸泡在西方绘画的染缸里,熟稔掌握西方当代抽象艺术,不断的探索中西艺术结合的自我表现。但在她内心并没有找到安身立心之所,她发现无论是生活或者是创作,她没有根。
1993年,虞兰因从美国回来了。
这一年她49岁。
回国后的虞兰因形容自己的状态就像“植物一样接了地,源源不断的从脚下的土地汲取着养分”。
从宁波到台北,从美国再回到中国,虞兰因的艺术创作也如同她的生活经历一样,是一个东寻西找,徘徊于传统与现代的思量。
一方面是耳濡墨染的传统中国美学,一方面是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在传承两种不同艺术文化的时候,虞兰因也在思考如何将两种醇厚的文化相融合。她认为水墨是非常好的艺术形式,蕴含了中国人的传统和思想。唯一遗憾的是对于异域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在面对中国水墨的形式时无法与作品进行沟通。
坚定了用水墨创作的决心以后,虞兰因开始寻找那些能够打动人心的共同的话题。“如果你看不懂我的形式,那就寻找我们之间的共同点,比如情感,喜怒哀乐这是共同的语言。”虞兰因坚定的认为,用中国传统的形式来表现当代的社会话题才能吸引别人的眼光来关注,才会有兴趣去了解本民族的本源和积淀。
虞兰因喜欢潜水,她着迷于海洋的绚丽变幻,钟情于海底蓬勃的生命力量。多年来,虞兰因无法抗拒的热爱着潜水,无法忘怀在大海深处的灿烂、庄严、变化莫测中体现出来的无常与苍茫。
在某次潜入海底时,一群鱼从珊瑚礁后面冒了出来,并没有因为虞兰因的存在而变得恐惧和惊慌,反而争先恐后的簇拥着她的身体游荡。虞兰因因此而备受感动,这使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天人合一”。虽然每次潜水的经历不同,但每次都能使她宁静安详的进入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体味那种人与自然的相互感应和交融。
“也许我们的子孙后代,再不能亲身体验到这种美妙丰富的经历,也无缘得到启发,那将是多么不可弥补的遗憾……”于是,环保——一个非常当代的话题成为了虞兰因笔下的抒情对象。
层层的平涂和晕染,利用各种流淌、撒泼、滴溅、水拓等技法,构成画面丰富的激励和造型,虞兰因在抽象的表现中释放创作的神韵。这些令人震撼的蓝色作品让受众有难得的机会“仰视”那充满活力的海洋世界,那些充满了无比生动色彩、富于层次的生命景象将是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今天,虞兰因带着她的作品《海底墨语》来到上海,邀请更多的人来关注环保,来关注海洋,来关注这篇占据地球四分之三面积的海底世界。
这一年,她69岁。
【编辑:上海站】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