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与身份 李军
水墨是看世界的方式
相较而言,西方艺术评论家对待水墨总有一种“旁观者清”的一针见血。“艺术家完全可以选择其他材料做作品,为什么选择水墨? ”阿克曼认为,中国水墨所拥有的传统社会道德和文化情境从清朝开始慢慢消亡了,“但艺术家又不能随随便便利用西方当代艺术,所以情况特别困难和复杂” 。
作为一种传统媒介而言,水墨在千余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基本成熟的审美取向,并阐释着中国的艺术立场,而百年以来,画家一方面延续水墨的传统笔墨,一方面也在不断寻求创新。“上世纪80年代李小山的中国画‘穷途末路’说把古老的艺术形式纳入国际参照系和国际视野中, 90年代‘笔墨等于零’的说法引申为文化问题的思考”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皮道坚认为, 90年代以来,艺术家不断探寻水墨画如何向现代嬗变,各种带有实验性质的新水墨浮出水面,试图从水、墨两方面触发,挑战水墨语言“能指”的最大限度。
“与80年代中国新水墨艺术家强调‘反传统’ 、‘接轨西方’的文化策略不同,进入新世纪以后,艺术家显然更强调基于当下感受对传统的再创造和再发展。 ”评论家鲁虹说。
据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观察,面对社会的巨变,当代艺术、当代水墨面临着用怎样的方式回应社会变化的问题。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当代水墨都在不断适应变幻不定的社会现实,不断寻找新的话题和符号。而2000年以来,对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与秩序、文化命题等的关注已经远远超越观念形态、风格样式与媒材问题,对生态问题、文化身份、生存与权力、本土与全球等命题的观照,让当代水墨呈现混搭共融、多元共生的叙事路径。“在一个混搭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水墨、与水墨相关的装置、影像、非水墨画家的水墨表达……在观念形态、媒材样式、风格语言、精神指向和文化关注点方面都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多义的、多元的不确定状态——活跃,冲动,而且丰富。 ”
一如皮道坚所说,水墨精神代表中国人看世界的方式。今日水墨的使命,是激活本土文化的创造力——如何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当代性和国际性?“艺术家身处东西文化不断碰撞的社会环境中,但作品并未丧失中国艺术本体的趣味,仍然以中国骨法用笔为根基,笔墨意趣是他们与传统画家遥相呼应的纽带。 ”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说。就如画家卢辅圣所言:“尽管古人的曲肱饮水或者陋巷箪瓢之乐已经一去不返,但在强调反身而诚的中国文化传统尚能依稀回味的今天,保持对绘画的静观通达态度,仍然不算太难。 ”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