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学子的万竹口村文化礼堂设计手绘稿
万竹口村,距离皤滩乡大约3公里,由于中青年都出去打工,留守的都是些老人和孩童。5天,美院学子在这里留下墙绘《孝——回家看看》,留下一幅幅书法一张张写生,留下礼堂的创意、礼堂的设计……
在万竹口村实地查看走访并了解了村里对文化礼堂建设需求和想法之后,这支年轻的设计团队有了自己的设计构思:村史文化馆、文艺陈列馆、文化墙,甚至每个办公室的指示牌都应该是有机的统一,互相有联系,体现特色和设计感,以彰显品质。
到万竹口村的第一天正逢皤滩乡的赶集日。提着篮子的老太、背着麻袋的大伯,还有高高兴兴的小孩,摊位上摆的是绣花的长裤、竹编的斗笠……同学们有的拿着手机拍照,从不同的角度细细端详,有的在人群外提笔速写,千姿百态的场面在笔下渐渐清晰起来。版画系大三学生李戴维瞬间有了灵感:开始创作《孝——回家看看》。
第二天,为了早早地前往万竹口村为村中的墙绘《孝——回家看看》打底,同学们早上5点刚过,就来到了万竹口村。版画系女生陈思瑾爬上1米多高的铁架驾轻就熟,李戴维穿的是昨天从赶集摊上“淘”来的绣花裤,霍丽超头顶竹编斗笠,抱着个大盆用颜料来回地挥洒着……实际的劳作总不是一帆风顺的,如何给5米4高、10米长的墙用长直线分块就是个难题。怎么解决?上水,拉线,再轻轻一弹,长直的墨线便跃然墙上。万竹口村党支部书记陈封锦用木雕墨斗轻松解决,让大学生大开眼界。
第三天,这幅长约9米、高约4米的《孝——回家看看》墙绘便完成了,这是万竹口村文化礼堂一幅显眼的壁画,与村里近年来提倡的慈孝文化融为一体。
第四天,学生们开始了万竹口村文化礼堂的设计。文化礼堂就是村民的一处精神家园。竹节为主体的村标,竹纹状的办公室指示牌,灰砖搭建的翘角檐,无一不是取自万竹口村的老建筑中,这样的设计元素,使得村民们非常乐于接受。87岁高龄的陈士元老人每天都来看同学们的设计,他赞不绝口:“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东西,看着熟悉、亲切。”
从村史文化馆的全景图,到门窗的样式,从每个角落摆放器件的位置和顺序,到灯光的角度、标牌的大小,即便是参观路线,观看的角度,都要思虑周全,带队的王昕老师说:“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极致,这才方显美院设计的品质。”无疑,这就是这个年轻团队对待工作的态度。
第五天,艺术新青年决定给万竹口村留下更多的书画,种下文化的种子。水田边的黄牛、枝桠上的蜻蜓、门口吃饭的老人,画笔下被定格成了永恒。
文化礼堂,精神家园,村庄的精神在这里得以弘扬、传承。中国美院的艺术新青年迎着初升的旭日,踏着火红的朝霞,在农村挥洒汗水,绽放青春。在花谢花开的时光中,新青年在乡间收获了一地灿烂。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