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破解
0条评论 2013-08-13 11:40:29 来源:收藏界 

话题再回到“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凭直觉,觉得它更像是宋高宗赵构的字。然而,这位广东的鉴定专家,在他的鉴定书中却说,可能是北宋蔡襄仿王羲之《洛神赋》。

这样一个鉴定结论,差点儿没让我“石化”,一个一辈子跟文物打交道的人,却让这张“废纸头”打了眼。你没见过《王右军洛神赋》,你应该看过《法书要录》吧?至少也应该看过宋高宗赵构的草书《洛神赋》吧?如果没看过,最好不要瞎说。

这位专家先生,在我眼里也是位长者。如果不是写这篇文章,我的人生一辈子也不会跟他产生交集。说实话,我并不了解这位先生,上网简单做了下“搜索”,发现他顶了一大堆的头衔,退休后在某家公司正凭借他所谓的经验,正给人家收购文物呢。

网上说他是一个画家,这我完全相信。不过,我对他的画不感兴趣,但看他鉴定书上的字,应该属于“画家字”,没有多少传统书法根基。这块《洛神赋》的纸头儿,你非要说是蔡襄,我也不反对。但是,蔡襄的书法究竟什么样,恐怕这位先生也未必能说的清楚。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北宋天圣八年进士。他曾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及各种学士,他的人生和褚遂良极为相似。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学识渊博,是一个文人型的宰辅人才。

《宋史蔡襄传》记载:“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他书法成就极高,轻易不给别人写字,就连他的断章残稿,在当时都会被人收藏。这老先生架子很大,当时皇帝下圣旨,让他写《温成皇后碑》,他都不肯书写。还说,这是翰林待诏的事。读书人研习书法,靠它自我游戏而已,我怎能像技工一样,劳形于工役呢?看来这位蔡襄先生“贵族范儿”拿的可真不小。

蔡襄书法出自颜体,他的楷书《茶录》,大有颜真卿中年的风范。他的行书风格,也是接近颜真卿《祭侄文稿》的风格。他流传下来的墨迹不多,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等多种墨迹。

介绍完蔡襄的书法,我真想问那位专家先生,你从那里看出来这张《洛神赋》草书纸头,像是蔡襄的书法呢?更何况,蔡襄为人严谨,轻易不给别人写字,他的草书没有流传,你怎么就知道像蔡襄的草书呢?

在我的眼里,这幅字更像是宋高宗赵构的手笔。

赵构晚年在德寿殿,确实写有草书《洛神赋》,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这件作品技法娴熟,用笔也是魏晋的绞转笔法,布局上采用王羲之字字独立、纵成列横不成行式的布局。王羲之继承了章草的布局,经怀素、孙过庭之后,赵构也继承了这一布局。对照“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赵构的书法用笔更加圆润、雄浑、质朴,而“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用笔偏“薄”,也更加犀利。这两幅作品虽然用笔风格相同,但赵构的作品更加显得“古拙”,而“山寨版”则更加“现代”。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书坛领袖。别看他政治上不思进取,但练起书法来,丝毫不输于历史上的那些大家。他对自己的书法也颇为得意,余每得右军数行或数字,手之不置,以至于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在他的自述中说,等我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喜欢揽笔作字,他也曾屡屡更换字帖,而内心所向往的,就是王羲之的书法。他的勤奋在五十年间,始终没有中断。到了晚年,他才得到王羲之的意趣。可以说,宋高宗赵构晚年的《洛神赋》,代表着他一生书法的最高成就。写到这里,我想把我当初对“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的感觉,向读者和盘托出。我最初感觉,这幅“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很可能就是赵构的作品。

有这种想法的依据是:第一,赵构确实是王书高手;第二,他写有草书《洛神赋》;第三,很多书家都有为一篇文章反复书写记录。如赵孟??书写的《洛神赋》,流传下来的就有六七个版本之多。为什么赵构的《洛神赋》,就不能留下两个版本?

但是,这幅作品又好生奇怪,为什么几米长的《洛神赋》,只留下包括标题在内、区区的八行文字呢?是失之于战火,还是被商人割下牟利了?按理说,品相完好的整幅作品,应该获得更高的市价。而这幅作品只有八行区区五十几个字。

对照宋高宗赵构的《洛神赋》,“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有好几处奇怪的地方。如:第一行和第二行的行间距过宽,好像是两张纸粘贴过一样。这个宽阔的行间距,正好有三枚图章,上面的两枚过于暗淡,最后一枚过于鲜红。新闻稿中说,作品中有两枚宋代御府的图章,一枚是“政和”,一枚是“宣和”。我看的是新闻照片,分辨率太低,只能看清楚第二枚印章,上下两枚都看不清楚。下面的那枚印迹鲜红,显然年代比较近,很可能是新闻中说的清朝印章。

“政和”、“宣和”,都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宋徽宗用这两个年号的时候,赵构至少在二十岁以下,结合“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的用笔看,说成赵构的少作,也完全能解释得通。比如颜真卿的少作《多宝塔》,在用笔上就比他中晚年作品显得“空灵”。然而摹刻一枚印章,要比临习一幅手迹容易得多。这幅作品作假的破绽,恰恰是被“宣和”御府的印章所出卖。对照王羲之的《何如帖》,上面“宣和”的印章比例为3:6,而山寨版的比例却是3:5.5 ,印石的大小完全不一样。

可以说,这绝对不是宋朝御府的收藏。

从纸张的颜色看,《何如帖》是唐摹本,颜色是稻草的金黄,而“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纸色暗淡,颜色发黑,感觉像是化了“烟熏妆”。从纸面的残损看,《何如帖》残损只是缺少了灰痕,但依旧是金黄的色泽。“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残损明暗对比强烈,残损痕迹更像是裱糊崩裂的痕迹,或者是粘上东西之后,生硬撕扯下来的痕迹,残损没有自然脱落时的天然。如果让生手去临摹另一个人,要想上千字每字的风格都不变,通常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所以,这幅“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只有开头这一段,也就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这幅作品不是长卷,而是一个孤独的残片了。

这位专家先生,作为资深的书画鉴定家,当然懂得书画修补方法,也更明白书画做旧的手段。然而,这次他却走了眼,这究竟是为什么?上面的几条破绽,只要你抓住一条,就足以推翻宋朝的断代。扯上蔡襄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这幅作品即使是山寨版的宋高宗赵构《洛神赋》,依然是一件了不起的仿品。我的一位书友说,这件仿品很可能是“苏州片”,那么,诞生年代很可能是明朝晚期。

作为藏品的买家,明知道是“山寨”的情况下,依然固执地“压大”,那也只能是愿赌服输了。

后记:

这里要澄清几个问题:第一,这幅赵构草书《洛神赋》的临摹本,和王羲之的《洛神赋》无关;第二,临摹本即使不是赵构的作品,依然能体现王羲之草书的风格。王羲之草书是一个流派,被说成山寨版的王羲之,不符合书法的艺术规律;第三,中国古代书画摹本众多,不管是临摹本还是双勾本,都有它存在的历史价值。即使是所谓的赝品,也是难得的书画善本。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