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茂琨:从古典唯美走向荒诞写实
0条评论 2013-08-19 10:49:3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唐子韬

庞茂琨

庞茂琨

庞茂琨,土生土长的“川美人”,早在学生时代就以一幅《苹果熟了》(1983年)名噪美术界。

曾经,庞茂琨把欧洲古典艺术中带有宗教情感的美转移到了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人物的身上。画中人物的美里面透出神性,静谧、安详中有着善良、悲悯的情感。如今,他转用舞台化的场景、画面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

近些年,一线艺术家市场日渐饱和,未有更多优秀作品出现,而庞茂琨一面推出自己的转型之作,一面得到机构的大力助推,已经成为市场中的生力军。

我喜欢在现实中寻找艺术,用艺术的方式来描述我们鲜活的日常现实。在我看来,作为艺术家,我们也许可以换一个视角去观察今天的社会现实,以自我独立的认知去实现新的图像自治。

——庞茂琨

中国美术馆的展厅里,墙壁粉刷成蓝色。庞茂琨的新作刚刚布置好,千姿百态的人物在色彩斑斓的笔下,有种特别的味道。

近些年,庞茂琨的作品风格做了很大的改变。很多熟悉他的人都不大适应这样的变化。他告诉记者,更多人喜欢他过去的那种唯美、古典的风格。其实,从“唯美的古典”到“荒诞的写实”之间并没有那么明显的转换。庞茂琨说,尽管最近自己在做形式上的探索,但是他最爱的仍然是古典艺术,那种人性中对美的追求让他迷醉。

宁静的古典气质

庞茂琨是位土生土长的“川美人”,1963年出生于山城的他,早在学生时代就以一幅《苹果熟了》(1983年)名噪美术界。最早的《彝族》系列,虽然受到当时四川美院的乡土画派、批判现实主义、伤痕美术的很大影响,但与那个时期的大多数艺术家有所不同,庞茂琨的人物画具有一种欧洲古典绘画的抒情格调。

“我八十年代上大学的时候,高晓华、程丛林、何多苓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当时所谓的‘乡土’绘画,是一种先入为主的用欧洲的古典美去关照边远地区原始、单纯、朴素的美。”庞茂琨说,这对于刚刚从“文革”的概念化的“红光亮”的审美,转到朴素、下层人的真实美,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庞茂琨用西方古典主义技法风格来描绘中国少数民族人物,完成了他那个时期的彝族系列绘画。他把欧洲古典艺术中带有宗教情感的美转移到了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人物的身上。画中人物的美里面透出神性,静谧、安详中有着善良、悲悯的情感。

庞茂琨的古典绘画中充满着这种独特的精神性,这种精神性所散发出人的性光辉,是他绘画的特质。

“画《苹果熟了》的时候我才20多岁,总觉得时光过得好慢,总想要改变,内心总是不满足。”庞茂琨回忆自己的年轻时代,艺术创作不断追求着“改变”,不断地尝试着很多新的创作形式。在尝试不同的创作方法后,他最终回到古典,回到内心的真实。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