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资金大佬热建私人博物馆
0条评论 2013-08-23 08:50:47 来源:东南快报 作者:林启星

背后“金主”都是资金大佬

私人博物馆投资热,开辟了国内艺术投资的空白点,而一马当先加入私人博物馆投资大军的主力,则是那些富有的私人企业家们。

就拿我省来说,尽管百姓国石馆的“馆主”是寿山石界的业内人士,曾经从事过寿山石采矿、鉴赏以及办展等,深谙整个寿山石产业链,而实际上其背后最大的谋划者是知名闽商、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

还有落户平潭的亚洲最大的私人博物馆,其背后的投资者是平潭人、长福集团董事长林小强。其有20年的收藏经历,收藏了千余件藏品,有数百件是长期流失海外的国宝珍品,百余件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一方乾隆玉玺为和田羊脂白玉,是他在2008年以6338万港币在香港拍得,刷新了白玉拍卖的世界纪录。这些都是雄厚的资金支撑起来的。

正如业内流传的说法,私人博物馆的投资其实是“有钱人的游戏”。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本土收藏家坦言,“拿地、建馆、展出和保养藏品,都是大手笔的动作,没有一定的实力根本搞不起来。”目前在国内,由企业家投资或者有企业家背景的私人博物馆不在少数。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私人博物馆投资热的实质,其实是资本对廉价土地的争夺,以建造私人博物馆的名义低价拿下土地,然后进行商业开发,就是所谓的艺术地产。

博物馆最大问题是后续运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事实上这些私人博物馆都寄托了投资者以及收藏家关于收藏的梦想。但是每年藏品的维护、人才的招聘以及日常的管理支出,对于规模较大的私人博物馆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相关人士表示,“全世界没有一家博物馆是赚钱的,即使是世界性的大博物馆,也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政策的保障支持。”私人博物馆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后续运营。

记者了解到,一些私人博物馆一般是采取门票的方式来收取费用,但这是单纯的以馆养馆。据业内估算,门票收入一般不到投入的10%。财力雄厚的企业家凭着自身对于收藏的热情,以商养馆才能维持生存,但背后庞大的费用开支也是不可言喻的“痛”。

此外,尽管政府支持私人博物馆的建设,投资私人博物馆可以便宜地拿到土地,但是在延续性、长期性的发展政策方面,目前仍然比较稀缺。

对此,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相关人士坦言,设立私人博物馆前最好能设计一套完善的博物馆运营机制,培养后备力量,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同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量力而行,不断拓宽运营资金筹措渠道,增强“造血”机能,比如实行企业冠名、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等方式,还可以通过巡回展出、精品销售、馆际交流、与学校挂钩争取稳定观众源以及和其他业态相结合(比如茶叶)等方式,进一步拓宽经营渠道。

“如何帮助私人博物馆长期稳定地成长,更好地经营下去,无疑是中国文化大发展需要面临的一个挑战。建议私人博物馆可以尝试建立博物馆联盟,通过互换展品,共同开发和联合销售衍生产品,与旅游、教育、服务等第三产业合作,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私人博物馆产业链体系,增强博物馆的‘造血’功能,使博物馆发展互助化、多样化、规模化,促进博物馆联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执行院长孔达达

延伸

私人博物馆参差不齐 行业亟待规范

对于私人博物馆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据统计,2000年以来,全国博物馆以平均每年增加100个的速度在快速增长。

而国家文物局近日在其网站上公布的2012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显示,国有博物馆有2843家(文物行政部门管理的国有博物馆2292家,其他行业性国有博物馆551家),民办博物馆有479家。

私人博物馆投资方兴未艾的同时,暗藏的大量“滥竽充数”的藏品,又颠覆了人们的“三观”。

作家马伯庸一篇题为《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的博文,描述了他在河北冀州一座名为“冀宝斋”的“村立博物馆”的“神奇之旅”。

文中称,很多被标明“稀世珍品”的文物实际上都充满了山寨气息,大部分为赝品,令网友大跌眼镜。

该事件典型地反映了当下民间收藏,特别是私人博物馆收藏长久被人诟病的问题。

不过,据福建省文物局相关人士透露,继2011年开展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民办博物馆试点工作后,今年七八月份,国家文物局开展了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工作,其中包括藏品真实可靠、有鉴定证明、来源合法等藏品管理指标,这肯定也会对“冀宝斋”等“山寨”私人博物馆有所触动。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