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立文:敢批徐悲鸿“非一流”
0条评论 2013-08-23 15:25:4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王学良 

苏立文(新华社资料照片)

苏立文(新华社资料照片)

今年,凝聚苏立文毕生心血的著作《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终于有了正式的中文版出版,这也让他再度有了一次重返中国的契机。这位2013年的上海书展中年龄最大的参展嘉宾,在和中国的艺术家、学者以及艺术爱好者的交流探讨过程中,思路依旧清晰、反应依然机敏,令人不由得感叹其“老当益壮”。而谈起他熟悉而钟爱的中国美术,苏立文更是有似乎说不完的话题……

“中国太太”带来的客观中立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曾认为,作为一位西方学者,苏立文在艺术史观上难能可贵地排除了“西方中心主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审视中国美术的历史发展,以比较的视野和方法将中西美术进行了比照研究。这一点将他和其他研究中国近代美术的西方学者很明显地区别了开来。克服文化上的偏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当问起苏立文的秘诀时,他却狡猾一笑:“因为我有一个中国太太啊。”

不过,苏立文这个看似玩笑的话,却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正是因为夫人吴环的介绍,苏立文才有机会了解如此众多的中国艺术家。更为难得的是,这些艺术家各具特色,基本上涵盖了20世纪前半段中国美术主要的风格流派。“我能亲自和中国艺术家进行接触和了解,建立起这种朋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其他的研究者可能只能从书本上了解到一些东西。”苏立文认为,他与中国艺术家的直接接触,导致了他与其他一些西方研究者有着完全不同的学术历程。

当然,苏立文也补充道,自己在学生时代就曾对中国艺术很有兴趣:“那个时候在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每年轮流举办一些不同国家的艺术展览。我记得在1935年举办一次非常大型的、当时在世界引起很大轰动的,中国艺术展。其中展出了大量从中国的故宫博物院运出的艺术珍品,还有西方的私人收藏。这个展览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中国艺术的兴趣。”

其实,苏立文相对中立的研究态度,不仅帮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美术,也让中国美术增加了一面自省的明镜。在他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这本书中,对于国内很多已经被“定性”了的宗师级美术大师,苏立文依然能够给出他自己的见解。“苏先生用很短的篇幅来概括齐白石艺术的特点:齐白石少量的山水画是他最富原创性的作品。这么一句话,这么一个判断,了不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感慨,国内很多评论家往往在强调齐白石的虾、虫、鸟等,而忽略了他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

相比于谈论齐白石的独到之处,苏立文对于徐悲鸿的评价则更是具有“颠覆性”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中这样写道:“……尽管他的革新对中西对话有帮助,但是他不是第一流的艺术家,因为他缺乏刘海粟和林风眠那样的热情和虔诚……他的作品几乎仅仅居于‘合格’而已……”这段话更是让陈子善觉得苏立文够大胆:“我看到我们内地很多徐悲鸿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对祖师爷崇拜得不得了,很少有批评,我认为这是不正常的:再伟大的人也可以批评。”也许,苏立文的学术观点可以再值得商榷,但他的客观中立,则足以成为中国现代美术评论的重要补充。《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如今推出中文版,便具有这样的意义。

东西方艺术交流还需填空

一生中能写出一部诸如《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这样的著作,对于一名学者来说,已是难能可贵。但已经97岁高龄的苏立文,似乎并没有打算停止他的研究工作。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他依然在持续进行着关注。他另外一部著作《艺术中国》一直在不停进行修订,如今已经到了第六版。在书中,苏立文不断更新着自己近年来对于中国美术现状的一些分析和思考。

“很多人想听我谈谈中国艺术,但我感觉,现在对中国的艺术的界定已经不能够用什么是国画,什么不是国画来界定的……现在我觉得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那么重要,到底是谁画的。我认为什么是中国画呢?就是中国画家画的画。”苏立文认为,随着时代在发展,东西方之间的界限正在打破。但他也提到,中国的艺术收藏界,对于西方艺术还缺乏兴趣,“当中国的收藏家和博物馆的负责人到国外去收藏去购买艺术品的时候,他们感兴趣的几乎全部是中国艺术品的藏品,基本上没有收藏过西方的经典的美术精品。反过来,西方的学者,艺术批评家和艺术收藏家和学生,他们来到中国,他们对中国艺术进行很多的很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是从西方人的观点,从西方文化的观点来看待和研究中国艺术的。”苏立文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还有很多空白的领域需要填补。

对于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苏立文无疑是振奋的,他用“中国的艺术界打开了一个新的大门”进行描述。但与此同时,他也看到了商业化的环境对于中国艺术的冲击:“艺术界的商业化元素对艺术造成的很大的影响,中国的艺术界让我感到又产生了很多对自我重复的那些东西,失去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和道路。”但苏立文也表示,自己看到了一些中国艺术家的坚持,“他们并没有被艺术界的商业化元素所影响,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道路,按照自己的艺术方式不断的创作下去,有极大的创作活力和精力,创造力。”

艺术收藏领域的商业化,更是让苏立文表示反感。作为拥有很多中国艺术家朋友馈赠作品的他,对于这些作品在如今拍卖市场的价格表示“不可思议”:“艺术真正的价值和拍卖场上的价值是不相符的,很多所谓的‘收藏者’并不是真正对艺术感兴趣,而只是对投资感兴趣。”苏立文表示,他自己收藏的中国画家的作品将不会流入拍卖市场,他决定将这些作品捐赠给英国当地的博物馆,以供更多的学者和真正的艺术爱好者欣赏。

■人物简介

中国美术的“世纪观察员”

苏立文于1916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幼年随父母移居英国),今年97岁,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世纪老人”。这一个世纪以来,他一直在致力于研究和向西方介绍中国的现代美术和艺术家。在西方研究中国现代美术史这一领域,他是先驱,更是一位成果卓著的大家。

1940年2月,苏立文以国际红十字会志愿者的身份前往中国,后来又从事博物馆与教学工作。在华期间他结识了他后来的妻子吴环,并开始接触中国艺术,与当时的中国画家庞熏琴、丁聪、吴作人、刘开渠等人交往甚密。在成都,苏立文度过了一段当今艺术者看来十分“梦幻”的岁月:他教关山月英文,关山月按《芥子园画谱》教授他中国画技法;吴作人在他家阳台完成了《青海市集即景》的创作;庞薰琹拿出昂贵的油画颜料为苏立文夫人吴环绘制了一幅肖像;丁聪、叶浅予、张大千等人向苏立文讲述游历边疆的见闻,并赠送他各类画作……

1946年,苏立文夫妇回到英国。自此,他们开始了对中国现代美术的系统化的研究整理工作:1959年,当他的西方同行还认为中国现代艺术不是一个值得严肃对待的课题时,苏立文出版了《20世纪中国艺术》一书,这是他的首次尝试,他也由此成为西方首位系统研究20世纪中国美术的学者。1996年,又经数十年的潜心研究,凝聚苏立文毕生心血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正式出版。这本书以60余万字的篇幅,360多幅精美插图,全景式地描绘了20世纪中国艺术在西方艺术和文化影响下的彷徨与新生。他对中国现代艺术史和艺术家的研究成果,如今已被西方许多大学作为美术类教材广泛采用。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