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2013年6月10日喜玛拉雅美术馆开馆展“意象”的开幕,美术馆迎来了第二个公众参与展“意象再生”。此展邀请公众一同参与美术馆展览中,在看展的过程中,发挥公众的想象,令“意象”展得到再次创作,使展览更具意义。正如公众展的宣传语说的那样:“你不再是被动的参观者,你就是创造者!”
参展作品
喜玛拉雅美术馆“意象再生”公众互动派作品展通过网络及美术馆活动现场的创作来征集作品,反响热烈。历经两周时间,最终挑选出优秀作品,于2013年8月24日呈现在美术馆四楼展厅内。此展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自视角-摄影”、“极限绘画12小时整点绘”、“当代抽象水墨——魏立刚工作坊”。
“自视角-摄影”
通过公众任意在“意象”展厅中的独特场景或作品,进行摄影创作。如今,出现在展厅墙上的这些优秀的作品验证了一句话:“通过每个人不同的视角,让一个充满学术性的展览进行了第二次创作,去发现展览不同的含义。”
“极限绘画12小时整点绘”
通过今年喜玛拉雅中心举办的“艺术节”中取得灵感。在活动当天晚上11点开始,直到次日上午11点。每到一个整点,参与“整点绘”的学员就必须独立完成一幅画,并与其他人分享他的创作想法。整整12小时,参与者都需要经历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挑战。组织此次活动的负责人,同时也是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助理刘麟回忆道:“这个活动我是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我亲身经历了这12小时,过程非常痛苦。当天活动最初吸引了30位没有任何艺术专业背景的朋友跃跃欲试,最终只有10位坚持到最后。”现在通过“意象再生”这个展将这10个人所创作的110件作品展示出来,向世人荣耀地宣布他们的成功。
“当代抽象水墨——魏立刚工作坊”
2013年8月3日至4日,喜玛拉雅美术馆特邀国际书象艺术大师魏立刚,连续两日与工作坊的学员一起解读艺术的魅力——线条的游龙织构。从第一日的线条起源、经典书法作品品鉴到第二日的参观学习、自我创作,在魏立刚的悉心指导下,学员们经过不断尝试、探索和爆发的创作过程,完成了生平第一件当代抽象水墨作品,亲身体验了”游龙织构"的多变形态和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也重新对中国书法、中国水墨产生新的认识。
通过以上三部分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艺术不分身份地位,平凡的人同样可以成为艺术家。看了此次展览作品的“意象”展策展人张平杰坦言:“公众参与展令‘意象’展本身更具意义,它把展览精神延续到下一代身上。说实话名家的创作已经不再旺盛,年轻人的创作以及视角是名家都未必会捕捉到的。‘意象再生’重要的是创意,绘画技巧是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唯独创意全凭天性。”
颁奖环节集体合影
公众展设颁奖环节 参与者诉说心声
“意象再生”公众互动派作品展开幕现场还为优秀作品获得者颁发奖项,此举动除了肯定获奖者的创作外,还鼓励那些同样有创意、有经历的朋友参与美术馆的一系列活动,调动公众再次创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为美术馆增添了光彩。据悉,此次获奖的作品还有望被收录到“意象”展的画册中。
在颁奖过程中,获奖的公众也纷纷发表自己的感言。他们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想成为艺术家的种子,而美术馆则是提供这颗种子发芽的花园。”
美术馆是公众发挥所长、获得自信的平台
在参观整个“意象再生”公众展过程中,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部分:所有参展作品的作者都是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普通人,但仔细看他们的作品会发觉,每件作品都有着一个故事。这或许就是喜玛拉雅美术馆举办公众参与展的初衷吧。编辑从活动负责人口中了解到,此类公众展将会坚持在每年举行的大型展览期间同时举行。还表示:“喜玛拉雅美术馆除了做学术展览之外,也不想太远离公众。我们希望可以将各个领域的人都照顾到,通过美术馆给公众提供一个发挥特长的平台,从而获得自信。让大家觉得在美术馆可以很开心,天天都想来。”
此次“意象再生”公众互动派作品展将持续至2013年9月7日。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