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净值人群的逐渐扩大,中国富裕阶层的消费观念也在逐渐发生转变,艺术品与其他奢侈品一样已经逐渐进入消费时代。
8月24日,由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主办,北京德美艺嘉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巡展-2013‘艺术·家’(上海站)”在上海市闵行星河湾大酒店开幕。该展览融合高雅艺术品展示、鉴赏与家庭创作互动等活动。在欣赏精美艺术品的同时,观众还可以参与陶艺、水彩画互动创作,并且有机会参与艺术家交流、定制家庭肖像画等现场互动艺术活动,在近距离感悟艺术之美的同时,让家庭拥有一份参与艺术创作的珍贵回忆。
艺术品成为家庭装饰是大势所趋
一直以来,艺术品被认为是承载财富的最好方式之一,但艺术品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德美艺嘉首席执行官董艺认为,与一般物质消费品相比,艺术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其价值往往通过稀缺性和精神附加值体现出来。“尽管艺术品也正在以消费品的姿态进入生活,但是相比一般消费品,艺术品承载了更多的精神附加值。”她认为,艺术品成为今天中国富裕家庭不可或缺的资产组成部分已经是大势所趋。
艺术品的价值与稀缺性相关,而艺术品收藏投资的核心就是稀缺性。“艺术家的作品是有限的,而且不可能重复。”
近些年,由于一些名家原作价格较高,高端复制品作为满足中低端艺术品市场的消费需求逐渐发展起来。在此次“艺术·家”展览中,记者见到当代名家王沂东、崔如琢等名家价值百万、千万元的画作复制品大多以几千、几万元的价格出售。
“艺术品进入家庭装饰,是大势所趋。包括架上绘画、雕塑、工艺摆设等在内的艺术品在西方早已成为中产阶层家庭装饰的主流。而在中国,这一市场才刚刚兴起。”董艺告诉记者,价格几百上千元的名作复制品,是以低端的价位打入高端人群的最好方式之一。在像星河湾这样的高档社区中,与动辄上万的家居用品相比,艺术品有更多的精神承载,也有更广阔的增值空间。
在此次展览活动中,油画家的家庭肖像画现场定制活动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写实肖像画在西方文化中源远流长。肖像画往往是一个家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相比注重投资回报的艺术品购买行为,个性化的肖像画定制创作,更注重收藏者的精神享受和家庭传承。
价值投资与精神享受如何兼得
业内普遍认为,中低价艺术品市场的开发是艺术品进入大众消费的关键。目前,国内中低价艺术品种类主要有高端艺术品复制品、艺术衍生品和青年原创艺术品等。
针对目前国内艺术品买家的消费心理,批评家、艺术品专家王小箭认为,尽管如今的很多艺术品买家大多抱有投资心态,但购买艺术品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其消费功能,即提供给人们的精神享受。“人们买一件实用品,不会想到日后升值的问题,但是,买艺术品往往会纠结于日后是否升值。”他说,“为什么不能花钱买艺术品,仅仅买一个享受呢?”
同时,对于艺术品投资,王小箭也给出了建议。他认为,目前投资艺术品的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买类型”、“买名气”、“买未来”。就“买类型”来说,目前艺术品可投资品类有“当代水墨”和“高端写实”,前者是近些年市场关注度很高的种类,可以做两到三年的短线投资;而“高端写实”则是一直以来对应中国的普通大众审美需求,投资可以相对放长线。
“名人、名家、名作”,通常是高端市场的关注焦点。王小箭认为,在艺术市场“大盘”趋稳“小盘”波动的情况下,“买名人”是相对稳妥的办法。但是,名人名作的稀缺和高价往往让一般投资者望而却步,因此,他建议,名家艺术品也可以关注区域市场。“一些地方上的名家作品形成区域市场,流通范围相对狭小,但市场繁荣,流通量也相当可观。”
对于“买未来”的艺术品投资,则指的是投资品类偏重观念、新锐的实验艺术,如新媒体、装置、影像艺术作品等等。这种艺术品收藏投资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且周期较长,风险也较高。
培育“艺术品消费”不仅需要市场和经营模式的拓展,更需要艺术品购买观念的转变。今天的艺术消费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收藏与投资,而是一种对精神承载物的价值投资。
“‘艺术·家’巡回展览”的举办,目的在于拓展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逐渐培养和改变艺术品消费习惯。此次上海站巡展活动将持续到9月1日。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