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艺术展“物尽其用” 老百姓的当代艺术
0条评论 2013-08-29 10:14:49 来源:楚天金报 作者:杨扬

装置艺术展"物尽其用" 记录百姓当代家庭生活

从北京到光州,从柏林到纽约,无数观者走近“物尽其用”,默默流下眼泪,好像突然见到过世已久的亲友。另一些人把它形容成一个另类的历史博物馆,保留下了正统美术馆和博物馆不予收藏的日常生活的痕迹和经验。观者们惊叹于它的芜杂和庞大:当我们的世界被愈演愈烈的商业化和全球化所控制,当越来越迅速的置换和丢弃已成为我们的时代对物品的基本态度之时,怎么可能还有这样一个人默默地、无休止地收集和保存?这种收集和保存又如何逃脱了商业规律,仅仅满足着个人的情感和记忆的需要?

“物尽其用”其实是对逝去时代的展览,这个超大型的当代艺术装置作品,由一万余件破旧、残缺、甚或未曾使用过的物品组成,作者是赵湘源和宋冬:前者是母亲,后者是儿子;前者是北京的一个普通妇女,后者是艺术家。

从北京到光州,从柏林到纽约,无数观者走近“物尽其用”,默默流下眼泪,好像突然见到过世已久的亲友。另一些人把它形容成一个另类的历史博物馆,保留下了正统美术馆和博物馆不予收藏的日常生活的痕迹和经验。观者们惊叹于它的芜杂和庞大:当我们的世界被愈演愈烈的商业化和全球化所控制,当越来越迅速的置换和丢弃已成为我们的时代对物品的基本态度之时,怎么可能还有这样一个人默默地、无休止地收集和保存?这种收集和保存又如何逃脱了商业规律,仅仅满足着个人的情感和记忆的需要?

今日我们身处于以浪费和抛弃为特征的消费社会里,在任何其他情况下,这些物件中的绝大部分都会被当之无愧地作为垃圾处理。实际上这也是大部分人对这个作品的第一印象:走进展馆,迎面触目的都是一些极为熟悉但价值有限的什物,这些东西在实际生活中所属的空间是旧货摊和废品站,与美术馆、当代艺术似乎没有丝毫联系。

但《物尽其用》绝非一个杂货摊儿的翻版,也不是对某个艺术新潮流的模拟。虽然它对“现成品”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杜尚(MarcelDuchamp)对艺术的重新定义,但并未对它做简单再现。

需要注意的是:这万余件“现成品”在进入一个人的收藏后就从来没有再在公共范围中流通过;它们只属于一个特定的个人,只存在于她家庭的私人空间里。由于这些特殊的性质,《物尽其用》与近年国际展览中的一些使用现成品的大型装置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虽然那些作品常常使用废弃物品和回收物件,但是其材料的来源通常或是不加注明,或是多样而混杂,从来不具有《物尽其用》中物品的那种强烈的确定性和个人联系。

无论是对艺术家还是对策展人而言,《物尽其用》如此强大的普世性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最初想象:我们在开始的时候确实没有估计到,这个如此不加雕饰,如此具有文化和历史特殊性的作品,能够直截了当地触动了成千上万陌生人的心。

今年,美国艺术史家巫鸿以《物尽其用:老百姓的当代艺术》阐释了他心中“物尽其用”的深刻内涵:把这件作品放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大环境里去观察,我们会发现它所反映的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潜流:当多年的政治运动拆散、瓦解了无数家庭以后,人们心中出现了一个重组家庭,治愈历史创伤的深切愿望。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