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利:俊骨风流——詹建俊艺术文献展
0条评论 2013-08-29 10:30:3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油画家詹建俊

油画家詹建俊

围白头巾的蒙族姑娘 1976年作 78.5×54.5cm

围白头巾的蒙族姑娘 1976年作 78.5×54.5cm

马大爷 1977年作 54.5×60cm

马大爷 1977年作 54.5×60cm

俊骨风流——詹建俊艺术文献展

凌妮 1983年作 117×91cm

俊骨风流——詹建俊艺术文献展

女人体  1985年作  80×112cm

他两鬓斑白却风度翩翩,身材高大挺拔,穿着得体讲究,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强大气场,他就是詹建俊,同辈人亲切地称他为“詹大”,而后辈们则都尊称他为“詹先生”。作为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的代表人物,詹建俊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独领风骚的一届俊才,“詹建俊艺术文献展”不仅仅是将这位耋耄老人的艺术生命梳理呈现,更是意图以此为一个剖面,呈现中国现代油画发展的整个历程。

詹建俊1931年出生于沈阳,自幼随父移居北京,少年时期便到北平“雪芦画社”学习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1948年詹建俊考入徐悲鸿主持的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科,师从徐悲鸿、吴作人、艾中信等先生。研究生期间又进入彩墨系学习,跟随叶浅予带领的“敦煌艺术考察团”到敦煌莫高窟临摹古代壁画,正当他醉心于中国古代艺术的时候,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要在中央美院开办油画训练班的消息传来,詹建俊又一次抵挡不住油画的魅力投入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开始集中系统学习油画。1957年毕业便留校任教,进入董希文主持的第三画室。

纵观詹建俊的艺术学习历程,他在中西艺术之间几经折返,不断碰撞融合,积蓄了多元化的艺术观念、深厚的艺术技法、独特的艺术品格。马训班的毕业创作《起家》荣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美术竞赛铜质奖章,让这位刚刚毕业的青年人在美术圈一举成名。随后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狼牙山五壮士》虽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命题之作”,但其在艺术语言上的成功探索使之成为一件富有时代启发意义的代表作品。文革结束后,被“红、光、亮”侵蚀的眼睛迫切需要复明,詹建俊前往青海、甘肃、云南、四川等地深入生活,用大量的外光写生寻求一种贴近自然和触摸真实的艺术感觉。与这一时期的“伤痕美术”相比,詹建俊的油画不是对“文革”造成的精神创伤的苦涩回味和冷峻反思,而是对新时期新生活的乐观憧憬和热情赞美。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高原的歌》以吟唱文化解冻与复苏的清新之风涤荡国内美术界,赢得了广泛的共鸣。80年代末期,詹建俊的艺术对象逐渐从人物转向风景,中国古代绘画讲究托物言志,他风景作品也传达出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那些胡杨、那些奔马、那些新藤,表达的是艺术家精神上的不懈坚持、独立不羁、蓬勃顽强。从写实到写意,笔触愈加老辣,色彩愈加感性,情感愈加从容肆意.

除了自身艺术探索的不断深化,詹建俊作为一位教师,他总是以宽容的学术胸怀和平等的学术态度对待中青年画家的艺术实验。他领导的中央美术学院第三画室人才辈出,刘小东、喻红、谢东明、洪凌都是在他的包容、肯定、鼓励下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面貌。

1985年詹建俊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1995年担任中国油画学会主席,他积极组织主持了一系列全国性油画展览和学术研讨会,不遗余力的推动中国油画的发展。在全球化、一体化的社会大背景下,他深感中国油画面临丧失民族身份的危机,提出了自觉建构中国油画学派的文艺思想。作为中国油画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学派”的力行者、中国油画界的领军人物之一,詹建俊为推进当代油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13年1月,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为他颁发“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此次文献展,我们将以时间为主线,以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为结点,以点带面,通过作品,特别是相关速写、写生、草图来尽可能的再现詹建俊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并辅以大量的历史实物、照片资料来呈现作为一个艺术家、一个教师、一个油画推动者的詹建俊的立体形象。、

展览时间:2013年9月27日——10月7日

展览地点:保利艺术博物馆

征集电话:010-64082564

征集邮箱:ddyh@polyauction.com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