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维:纤维艺术是一门关于情感的艺术。在此,“心维”在语法上属偏正结构,不同于“口诵心维”中的主谓结构。“纤”有细微之意,“维”有维系之意。细小细腻的事物往往最能牵动人们的神经,也能维系人们的关系。
纤维材料是最古老,最实用,和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艺术材料之一,它始终没有离开人们的生活。正因着纤维材料自身的历史和物质特征,它们被附着了很多情感的元素。无论是未经加工、原始形态的纤维材料,还是经过精心制作的纺织制品,都是表达情感、维系情感的重要物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说的是母子之情;割袍断义说的是兄弟之义;尺素传书、香帕留情,说的都是男女之爱。母子之情,兄弟之情,男女之情,都少不了织物作为信物。因为自从人类学会制作工具,最贴身最贴心的自然是由纤维制成的衣物,这就决定了纤维一经诞生即有的特征:关乎人世间最温馨的场面、最柔软的情感。所以黛玉一直留着作为情感见证的诗帕,晴雯临终前把自己的贴身肚兜送给了宝玉,一根汗巾成就了袭人和蒋玉菡的姻缘。纤维总牵动着人们最柔软、最隐秘、最甜蜜、最细微、也最日常的情感,维系着人们最亲密的关系,见证着人间最温情乃至煽情的场面。
纤维艺术的情感性来自于它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来自纤维的实用性,它对人类生活的不可或缺性。但纤维艺术把传统纺织艺术工艺性的活动和功能性的制作进一步转换为纯粹的艺术创造,纤维从实用的物质被转化为寄托情思的物象。从物质到物象,完成了从材料到艺术的转化,纤维艺术把传统纺织工艺的实用性、功能性转向了精神性和审美性。
传统的纺织品因为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有着寄托情感的特征。但是,这种传统纺织品的情感特征是因人而异的,黛玉和宝玉会看重诗帕,因为上面有着他们共同的经历和记忆。对于他人而言,也许只是一块写了字的手帕。最后黛玉愤然焚稿,一弯冷月葬诗魂,正是因为她认为自己一直所珍视的诗帕等信物对于宝玉已经失去意义,留之何用?
相比之下,纤维艺术所承载的思想情感更具有普遍性,那些并没有接触过某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观者,一旦看到其作品也许就能产生相应的情感反映。作为当代艺术的组成部分,纤维艺术的丰富情感不仅出自于传统纺织品所具有的这些最温暖最亲切的属性,它还担当了对人生和人性的黑暗面和复杂性的审视和批判。这种黑暗来自人性本身,也来自社会生活。人性的复杂如一潭深渊,一直是艺术家所关注和痴迷的对象。
第五工作室强调对社会人生的关怀,从纤维材质与人类与身俱来的关联角度,从柔性现成品在现实生活及当下社会消费现象中的种种境遇等不同角度来从事学术方向的研究。在工作室学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各人的切身体验,或深入挖掘个人纷扰的内心世界,或直面着人生的千疮百孔,或质问着社会的种种问题。
思维:纤维艺术也是一门关于思想的艺术。对于当代艺术,智慧的观念具有点石成金之效。杜尚认为:只要有观念,什么都可以被视为艺术品。
劳申伯格宣称:使一件作品成为艺术的根本因素是艺术家的创作理念,而不是他创作的手段和方法。艺术可以出自任何东西。
英国艺术史家爱德华•卢西-史密斯指出:“艺术与工艺的任何区别完全取决于创作者的意图。”
三者的观点大同小异,艺术创作中的观念和思想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同时也传达出,艺术家可以用他们喜欢的任何材料和手段来自由探索他们的内在想象力,无论传统工艺还是现代技术。物还是那物,关键的还是思想。
比如《床》(1955年),是劳申伯格最早的现成品作品之一,将破旧的枕头、被子和床单装裱在画面上,再像波洛克和德库宁那样将颜料泼向画面。他的创作往往把从街头捡来的“垃圾”,加上对自己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组合成艺术品。正如鲍德利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的确,不光是新生产出来的大批量商品在商场超市街头以及杂志报刊电视台电台(今天还有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轰炸着人们,诱惑着人们,还有随处可见的废旧的、半旧的甚至全新的废弃物。劳申伯格就像库尔贝、凡•高一样,善于从日常物象中寻得灵感,善于从形成包围之势的物品中找到材料,而后通过重组现成品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看待身边俗物的方式,被抽离了原有语境的枕头、被子和床单瞬间变得“惊艳”无比。
受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圆柱形建筑所启发,奥登堡从1969年开始用帆布、绳、塑胶钮等材料创造了系列软鼓作品,抽离了鼓最基本的特征——敲出声响。柔软的材质使作品从未处于绝对的静止状态: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变化着。软鼓因为失去了硬朗的形体,让人徒感陌生。在这里,奥登堡想在客观世界和艺术世界之外,创造一种自在之物——它有着独立的能量,它只是存在着,并带着某种神秘性。无论劳申伯格还是奥登堡,都跳出了惯常的思维模式,从而创造了全新的艺术视界。
如今,国际化、全球化、现代化的日益演进模糊了各种边界。当代艺术日渐走向跨界,这种跨界导致了无边界。不仅是不同艺术门类乃至文化种类之间的边界淡化,如音乐、舞蹈、电影等,更有国家、地域间的边界。万曼曾指出:“现代艺术家擦掉了艺术的地理边界线并使自己的精神意识国际化,在创作过程中摆脱历史的准则和局限,走向艺术发展的世界性认知。”他在创作上身体力行,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擦掉了各种边界的局限,不仅对各种“软材料”(棕、麻、松紧带等)也对各种“硬材料”(金属、石块等)加以实验运用,他的试验打开了学院艺术创作的视野,带来了对于新艺术材料和形态研究的探索。
第五工作室秉承了万曼的探索精神,从“材质-形态-色彩-空间-观念”切入,着重实验性创作思维,在自然和生活中发掘和演化课题,通过对“自然性和人文性主题的空间认知”,索寻造型与空间美学的精神本质。这种实验是材料研究方面的,技术表现方面的,空间展示方面的,更是思维方式方面的。思维,让纤维无限延伸。
【编辑:文凌佳】
编辑:文凌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