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既是全球化的结果,也是其表征,是全球性的知识传播体系、资本流动体系和艺术体制的一个子系统。中国当代艺术在1980年代和欧美当代艺术世界进行的是知识交换和引进;到1990年代,则是进入全球的展览分工体制;到21世纪最初十年,则是卷入资本流动机制之中。这恰好对应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态——1980年代引进国外技术,1990年代进入全球分工,而到了21世纪则成为资本流转、投资的重镇。
在国际上,当代艺术世界的游戏规则在19 9 0年前后出现重大变化,这和19 8 0年代以后,金融富豪和创意经济富豪大量出现有关。广告公司老板查理斯·萨奇(Charles Saatchi)1985年开设萨奇画廊,对冲基金管理特纳和投资者斯蒂文·科恩(Steven Cohen)2000年开始大量购藏现当代艺术,可以看成其标志。当代艺术不仅仅是代表性的价值和趣味,也成为当前的投资标的——在世艺术家的作品不仅在画廊也在拍卖会中出现,交易的循环更为迅即,参与收藏和投资的新钱涌入。
这也意味着更多“操作”的出现,毕竟,艺术圈相比地产投资、股票投资界,都是一个更为狭小的行业,艺术家、批评家、画廊主、美术馆馆长、策展人、收藏家、投资者、赞助商们彼此交叠成一个个圈子。检索诸如泰特、大都会博物馆等博物馆的理事会等,很容易发现腰缠万贯的大收藏家往往也是公共美术馆的“顾问”,很难相信他们不会试图影响到美术馆的“学术倾向”,而画廊也对购买自己代理的艺术家的作品的大收藏家、美术馆给予较高的折扣来组成同盟, 一起继续推高艺术家的地位和价格。在拍卖会上,代理画廊公开或者秘密地把自己代理的艺术家的作品买下,也成为常见的操作手法——这是出于“维护市场”、保证拍卖价格不低于目前的画廊定价的需要。
所有这一切,过去十年也在中国陆续出现,而且更为粗暴直接,诸如拍卖公司做局、艺术家和经纪人联合造假等现象时有披露。但是,对于这个新兴的产业的发展而言,只有新钱不断涌入,才有相关方可以从循环中获利,这个游戏也才能因此一直持续下去,唯一对它有重大影响的,将是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那样的整体性震荡。
2 0 0 8年不仅让欧美的当代艺术世界遭受重创,也让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一次深刻的调整期:在2 0 0 3年到20 0 7年的繁荣时期,有点名声的艺术家都可以大量卖出作品,而金融危机让海外收藏家流失不少,国内的收藏家则还没有成熟起来。相比国画市场的繁荣,写实油画市场的基础也较为坚实,当代艺术就有点没着落。但长期来看,情况也有好转的可能性,一是年轻一代的一部分文化审美趣味在向当代转,而且都市媒体、时尚媒体都在逗引这种情趣;二是现在各国都在进入通胀和货币贬值周期,大家都在寻找各类可避险的投资品类,或许艺术品也是可选品类之一吧。不过,由于目前普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乃至国家的走向都有疑虑,多数人现在还是保守观望为主,下一个上升周期还没启动。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