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彭文斌
新媒体艺术之一的录像艺术,其渊源可追溯到30年代,而80年代才开始在国内兴起,时至今天,已然成为当代艺术组成的重要一环。作为80后的新生代影像艺术家彭文彪,尽管在美院进修版画专业,毕业后却投身到影像艺术中——享受透过摄像机呈现出来的现实生活,如同本能一般喜欢这种艺术形式。他说,“群众对艺术的理解可能仅限于以画布或实体材质为展示媒介,而影像的出现,赋予艺术更广泛的涵义、拓展其发展空间。”
在艺术的探索道路上,植根于传统文化的版画艺术未能满足这位思想灵活、寻求多元语言表达自我的年轻人,“当初创作版画,难以找到灵感与动力,更无法表现自己所要呈现的东西。”在毕业后约一年半的过渡期里,把大量时间投入欣赏与研究电影的彭文彪,受朋友的推动,玩起了摄像。由一部二手的卡带式摄影机,若干部试验性的短片起步,确定了他今后的艺术之路。丰富多变的影像展现手法让他深深着迷,也让他能随心所欲把所涌现的想法直接灌注作品之中,他坦言,“以前,做事总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半途而废。现在,找到自己钟爱的事情,将一直坚持下去。”
在最初的阶段,他对于摄像题材的选择十分随性,依着自身对环境变化的敏感,题材首先从身边的环境入手,于是,制作出他至今最为难忘的作品。“每次从广州到珠海都会经过一条沿海的高速公路,旁边的小镇里有一块养殖场,平日总停满船只。一次久违的重遇,才发现那里已被填平,成为一幅空地。经了解,是被某地产商承包了。”年少记忆被抹灭的强烈触动,激发彭文彪的拍摄灵感,“这不仅是回忆,还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态链,面对如此美好的一个地方突然消失,我想做些事情,或抒发个人情感,或留个纪念,或反映一个社会现象。”这次也是他认为难度较大的一次拍摄——全程用胶片摄像机记录拍摄,受手工剪接的局限性影响,在拍摄前需认真规划安排好整个剧本,包括剧情的逻辑架构、拍摄场景的转换顺序、演员的每个细节演绎等方面。胶片剪接的难度远大于数码摄像软件剪接,当时还处于学习时期的他,边摸索边制作,克服多种技术困难,完成这部发人深省的作品。
从“小洲便桥”、“倒立”等近期作品中看出,彭文彪的拍摄手法日渐成熟,题材多元而视觉独特,在有意无意之间,渗透出他对现实社会的客观审视与内在观照的反映。“不需要太刻意地为拍摄而拍摄,拍自己想拍的内容就好。”他从身边发掘题材,涉足自然、生存、社会事件等各个方面。空闲时,他喜欢漫无目的地搭公车到陌生的地方积累素材,细心留意发生在沿途的小故事,用镜头抓住哪怕只有1、2秒的瞬间,他笑说,“当一名专业的影像艺术家,首要条件必须是‘机不离身’。”
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位“不烟不酒、平淡无奇的闷人”的他,在创作中点燃藏在内心激情,尽管拍摄总会受环境的客观因素影响,他说,“哪怕遇到大风大雨,也不会退缩。”他不仅享受独立创作,更享受团队分工协作的时光,“看到大家为同一件事情而努力,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快事。特别是在拍摄‘倒立’时,真切感受到团队中每一个人的用心投入。最终完成这部团队的心血之作,很有满足感。”
目前,他专注于与艺术家合作拍摄作品,也正筹备制作一部关于涂鸦艺术的纪录片,记录艺术家们一年多的作品历程。探讨将来,他期待能有一个机会,拍摄出一部属于自己的长篇电影,也为着这个目标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回首国内影像艺术的发展,崭露头角的艺术家,在广东,乃至在全国只是寥寥数几,然而,这种依附科技诞生并随之延伸、发展的新艺术形式,打破传统艺术制作程式,融合更多发展技术与文化内涵,向新时代的艺术主流靠近。在这个广阔的艺术发展空间里,彭文彪凭着一股与生俱来般的热情,与这种正值成长的艺术现象,共同迈步前进。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