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文化脉络来欣赏中国画之美
0条评论 2013-09-03 14:16:09 来源:生活日报 作者:李龙潭

齐白石作品

齐白石作品

齐白石作品

齐白石作品

中国画要发展,谈何容易!且不说外部环境,风风雨雨,已是几经摧折,几番困惑,就其自身而言,也是因多重文化之负荷,越来越不堪承受。

<<绘画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升华了绘画

中国画发展到了文人画,要求画家首先是文人,不但要通画理、还要有画理以外的广博学识,要做到“学富五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潘天寿先生曾教诲学生,“利用时间要三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一分其他”。做中国画家必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既解人情世故,又晓经书典史,集天地万物之精华,历九九坎坷之维艰,炼就一粒笔墨仙丹,此丹又必定是个性鲜明,“我有我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云云。

当我们面对名家经典,谁也无法否认这一共识,即作品之品与画家之文,二者相辅相成,相托相依。绘画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升华了绘画,这就是中国画与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

现代艺术主张不重复的形式,中国画家却往往对一种形式不断进行深化,在深化过程中又形成了中国画自身的载体文化,中国画家驾驭载体的功夫,远远超越了对工具、材料、技法把握的固有含义。

<<儒、道、佛三教文化直接影响了中国画

千百年来,中国画积累的画理,浩瀚博深,载入史册,等待每一位中国画家细细研读,其魔力如烛光吸引飞蛾,使历代中国画家自投罗网,作茧自缚,然后以十八般武艺杀出围城,自成一家,名曰“入法出法”。

中国画理有讲理的画理,也有不讲理的画理,最后是“法无定法”,“无法即有法”。更有些许,玄之又玄,奥之又奥,画家不得其精髓,便不可得其至道。

中国的儒、道、佛三教文化,从哲学、理学、美学的角度,直接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以儒修人格,以佛修心性,以道修境界,真可谓“欲成中国真画家,三教门下轮转来”。

“画品即人品”。人品与画品并重的艺术评判标准,促使画家画品与人品兼修。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以及治学之道、中庸之道等等,皆成为画家人品修养的基本准则。

以清净之心,体察客体的审美要素,是佛教理论给予画家的启示。只有摒除一切杂念,不挂一物,不染一尘,不起一念,才能在静中立定精神,万物静观皆自得。以不染尘埃的纯净心境,去彻悟尘埃的纯净意境。

所谓“心画”是画心中感悟,而非目睹,目睹者需则取,不需则视而不见。这就是中国画不画背景、淡化色彩、任意取舍、得意忘形的道理所在。

<<中国画构图讲究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中国画构图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所谓“点点观,面面观”,就是把运动中不同视角的形态组合于一幅画面之中,这也是中国画与西方写实绘画根本不同之处。

道家有许多哲学思想被中国画家拿来直接作为绘画的理论依据,道家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既是中国画的认识论,也是中国画家所追求的创作状态和理想的艺术境界。师造化,得心源,二者统一之后,成为既非造化,亦非心源,达物我两忘之境,一个新的艺术生命——意象,由此而生。意象成为中国画家反复体验、探寻的艺术境界,也是中国画独有的艺术特征。

明清以来,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为一体,中国画有了更高的文化难度,也对中国画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书、画、印各自有独立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素质,所谓融为一体并非拼凑,其神其貌应达到对比中的高度统一。

从形式而言,中国画历来讲究以写入画,写与画工具相同,法则无异,若与前面提到的“意象”加在一起,这便是“写意”的由来。

苏轼评价王维的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相通,所以古人在评论画品时,常以唐代司空徒《二十四诗品》为参照。二十四诗品主要包括:雄浑、冲淡、高古、典雅、洗练、绮丽、自然、含蕴、疏野、清奇、悲慨、旷达等等。

诗盛于唐代,但中唐以后,即出现了“颂美而流于谄谀,讽刺而失之轻薄”的毛病,这与中国绘画在发展中出现的弊端又何其相似。梅止酸,盐止咸,糖止于甜,而画之味常在酸、咸、甜之外,若不然,中国画的格调、意境、品位何在?

<<当代中国画有责任承载当代文化

历史发展到当代,当代自有当代的文化。中国画如何承载当代的文化?这一课题有待于今日的中国画家去把握,并用实践作出回答。

当代的文化是什么呢?概括说,中国当代百年文化,可一分为三:一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直至今日国门大开,西方文化不断地大量涌入;二是中国传统时断时续地发掘和继承;三是当代中国人对新文化的开拓与创造。三流交汇,形成古今共存,东西交融,清浊间杂,昌盛繁荣的局面。

中国当代文化的整体格局与种种特质,从中国当代绘画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因为中国画作为文化载体,从来不可能摆脱任何时代的文化重负。

有人说,中国画本来就是画画,应该轻轻松松,何必总和文化纠缠在一起,使得画家终生背负沉重与艰辛。也有人主张中国画应和传统文化决裂,理由是传统文化必然被现代文化所取代,所以传统的中国画也必然是山穷水尽。看似有理,但若事实果真如此,在当代人的视觉中,处处是一反传统的现代国画,能否再从中品尝出正宗的原味,不得不令人生出些怀疑与忧虑。

也有人把反传统批判为民族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画必须遵守传统规定的轨道向前发展,凡与外来的任何艺术流派相杂交出现的中国画变种,都会流于肤浅和时尚之俗。这个观点看似有理,但若事实亦果真如此,中国画在当代文化环境下又如何演化?如何形成自己的时代特征?又如何应对现代文化施加的种种发难?更令人深感迷惑和困扰。

<<中国画能长盛不衰就是因其有文化

我想,无论是新旧文化的相互排斥,还是东西文化的相互抵制,甚至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纷争,人类都不能片面地将其推向极端。

有一种新理论叫“文化生态论”,比较全面地把人类所有的文化理解为不可分割的生态之链,假如这条生态链被建立,又被加以善意保护,并由全人类共享共用,名取所需,这无疑是人类的美梦。倘若美梦成真,中国画当取其健康的、向上的、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利的所有文化层面,毫无疑问,中国画将会再度辉煌。

事实证明,要中国画摆脱一切文化负荷的任何幻想都不能成功。一个没有文化支撑的艺术形式躯壳,所要做的,只能是形式躯壳的变来变去。最后实在无以可变,在广众之下拉泡屎也算,这种艺术又有什么为人类为社会可谈?又有什么健康与寿命可谈?

西方一位理论家这样说:“当西方的艺术摇篮里不断有新生婴儿死去的时候,东方却活着一位千年老寿星”。中国画之所以长盛不衰,与时俱进,概也是因为有了文化重负的缘故吧。

(本文作者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