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传统目测和经验鉴定也要用新技术
0条评论 2013-09-04 09:35:04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顾博

艺术品真假鉴定一直是困扰艺市发展的重要难题。8月28日,由雅昌文化集团主办的“诚信与传承”中国艺术品市场征信论坛暨中国艺术品鉴证备案中国行启动仪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从目前的鉴定方式来看,多采用艺术家本人目测和专家依据经验集体评判两种,中国艺术科学研究所主任尹毅表示,艺术品鉴定体系未来或许将应以科学证据说了算为转折点,逐步融入司法体系的科学鉴定大格局。

□现状

近现代真假比例超1:10

经验型鉴定带有主观性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20余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年交易额2000亿元以上的规模,2010年艺术品拍卖市场更是跃居世界第一。但是,由于当代艺术品缺少清晰的流传记录和可供查证的证据系统,市场中艺术品的不可追溯性和产业链中的漏洞让造假者趁机而入,从而让当下市场的造假现象比任何时代都严重。随着高科技介入造假,艺术品鉴定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依靠目测和经验进行的传统鉴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雅昌数据显示,目前艺术品市场中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近现代名家作品的真假比例已经超过1:10,形势堪忧。

在艺术品鉴定和评估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北京市文化局于今年5月发布了《北京市艺术品鉴定工作试点方案》,批准5家单位作为艺术品鉴定试点,但目前除了雅昌已经开展艺术品鉴定业务,其他4家单位仍在细则制定阶段。

此次雅昌推出的“中国艺术品鉴证备案服务”以“让中国艺术品传承有序”为核心理念,包括艺术品征集、艺术家本人鉴定、艺术品技术备案、艺术品认证四个环节。其中艺术品技术备案环节是采用国际领先的技术和设备对艺术品进行全方位的物理检测,DNA数据提取等,对艺术品进行备案并颁发带高防伪技术的备案证书,为每一件艺术品建立唯一的“身份证”信息。该“身份证”中的所有数据信息将全部纳入备案数据库,实现备案数据云储存,可查询,可验证,以求真正做到艺术品真伪信息可追溯。

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庹祖海表示,政府部门不会直接介入艺术品鉴定工作,而是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改变目前艺术品没有准入门槛,没有相关规则,也不对鉴定后果承担法律责任的局面。

中国嘉德见证了中国艺术市场的诞生和成长,嘉德副总裁胡妍妍介绍,最开始拍卖当代艺术品时,嘉德一直坚持向艺术家本人求证真伪,并且做详细的书面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品鉴定也有了新的问题出现。“过去的鉴定方法都是经验型的,带有许多的主观性,同时存在诚信问题和鉴定水平的高低问题,期待能以科学的方法把鉴定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客观。”胡妍妍说。

或实现科学证据说了算通过技术手段鉴定,主要指通过科技手段进行信息采集,并集结成数据库,而鉴定的人依然是艺术家本人,而非机器。

中国艺术科学研究所主任尹毅介绍,2007年,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申报了国家科研课题“书画科学鉴定系统”,该课题于2010年结题并通过国家验收。该系统的核心内容是建立“中国书画鉴定数据库”,即在传统经验鉴定方法的基础上,充分使用适宜的现代技术手段,有选择地采集中国书画作品及艺术家的各方面资料并建立完整备案,形成可参考比较的数据系统。尹毅表示,他曾经就建议过艺术品鉴定体系应以科学证据说了算为转折点,逐步融入司法体系的科学鉴定大格局。“科学取证是科学认证的基础,科学取证与科学认证的完美组合才能产生准确的认证与鉴定。”尹毅说。

□政府声音

正在筹备艺术品经营行业协会

当市场上难以杜绝赝品的时候,很多人将希望寄托在了监管部门上,希望政府能够制定和完善艺术品经营管理方面的法规和制度,但是也有人对政府插手表示担心。

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庹祖海表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政府部门不会设立一个专门的官办鉴定机构来从事鉴定工作。

在具体管理上,庹祖海表示需要三方面相互支撑。首先,政府要把法规建设做好,其次是行业的参与。庹祖海透露,目前文化部正在牵头筹备成立全国性的艺术品经营行业协会,并正督促和指导有关的行业协会来起草和制定艺术品经营的行业规范。

从鉴定的手段上,庹祖海认为,学术和技术要起到双重的支撑作用。“上几代的艺术品鉴定学者已经基本建立了中国古代艺术品书画鉴定的理论基础、学术体系,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把艺术品鉴定工作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庹祖海说。

□画家观点

高仿作品有时连专家都难辨识

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是参与雅昌艺术品鉴证备案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从2013年7月16日开始征集,至今共征集222件,全部处于预鉴证状态。卢禹舜表示,“打假”并不是画家要做的事情,画家应该画画,不要推出陈词滥调的作品,以此承担艺术家的诚信。“艺术品市场的规范化应该由文化局、艺术司等政府部门推出政策,建立起丰富、多层次的消费市场才是一个国家文化市场成熟的标志。”卢禹舜说。

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刘健表示,在展览中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就是常常出现让专家和评审都难以辨识的高仿作品,画廊、拍卖行中也不乏高仿伪作。刘健认为,现代高科技固然能为研究学习提供技术支持,但是同时也会被一些动机不纯的人利用来制作高仿伪作。针对目前艺术品市场日益严重的高仿伪作问题,刘健建议,应该在原作和高仿之间设定标准界线,让投机者没有空子可钻。

□鉴证案例

鉴证让藏家有了艺术品身份证

去年,艺术家杨之光通过女儿杨红的微博发布赝品信息,其中涉及17家拍卖行的42幅赝品。此事让杨之光产生了鉴定认证的想法,最终他也成为了“中国艺术品鉴证备案服务”中第一位“吃螃蟹”的艺术家。杨之光作品征集从2012年12月开始,截至今年8月30日共征集到535件,已鉴证184件。

收藏家严君云参与了今年3月份和5月份在杨之光艺术馆对杨之光作品进行的鉴定,见证了高科技对艺术品进行信息采集、鉴别真伪、立案存档的全过程。严君云表示,收藏家最担心的是作品出处不明、真假难辨的问题,艺术品鉴证备案为艺术品建立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意味着市场上不会有存疑的作品出现了,以科学技术作为作品保存和价值认定的依托是最为权威的。

“艺术品鉴证备案的启动使市场更加诚信,市场诚信有利于艺术精品流传下来,这对收藏家、市场都是有益的,这是我最大的感受。”严君云说。

□他山之石

拍卖行上拍前请多位专家先把关

在国外,艺术品鉴定和评估工作很早就已经展开,而佳士得自1766年成立以来就是这方面的权威机构。佳士得中国区执行董事蔡金青表示,诚信原则和专业标准是佳士得近250年发展的基石。

对于佳士得而言,诚信不仅仅是一个经营理念,更是注入到经营体系和企业文化当中。从征集、鉴定、签约到最后的拍卖,佳士得对每一环节设立了非常扎实的企业标准,并且受法律条约的约束。对于客户极其关心的真伪问题,佳士得在全球服务平台上设立“有限责任”机制。所谓“责任”,就是企业对拍品的真伪有所担当,而“有限”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对不同的品类拍品设置一定的条件。蔡金青介绍,佳士得最引以为傲的是全球顶尖的专家团队。“我们把拍品分成80个品类,每个品类都由相应的专业权威人士鉴定和估值,并且专家团队反对个人英雄主义,讲求协作的群体智慧。这样保证我们不仅以专家的个人水准,还以佳士得整个专业团队的权威性给予客户非常值得信任的意见。”蔡金青说。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