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留法女画家方君璧个展Hood美术馆开展
0条评论 2013-09-09 11:17:14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刘路涛/编译

方君璧《 吹笛女》 1924年 布面油画 73x59cm

方君璧《 吹笛女》 1924年 布面油画 73x59cm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方君璧的艺术和对艺术语言的探索,不仅代表着她自己,也代表了处于危机、战争和革命中的中国绘画。展品中的油画,纸上作品和陶器,显示出她致力于融合中西艺术传统和技术的努力,这种充满活力的艺术也映射出方身处的时代之动荡。展览从2013年9月7日持续到12月8日,在展览期间,将发行8开全彩的画册。

胡德美术馆(Hood Museum of Art)的负责人Michael Taylor说:“传统和现代之间展览上的作品—方君璧的艺术,完美地阐释了她沟通中西绘画传统的卓越才能,能够在展览上看到这样受过欧洲绘画训练的中国现代艺术家,我们深感荣幸,相信这一展览将吸引上古社区(Upper Valley community)和镇外的游客,以及诸多的达特茅斯师生去欣赏和研究。

20世纪初,传统水墨画是民族身份的自我表达,许多中国艺术家为使传统国画重新恢复生命力而不断探索,方君璧就是其中之一。1932年,当她在上海工作生活时,方君璧就开始国画传统方法的实验,这一方法学自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1879-1951)和高奇峰(1889-1935),岭南,顾名思义,艺术中心位于“山脉的南部”,即在华南的广州附近。这一画派吸收西方的绘画技巧,比如画面中对焦点透视和外光的运用,这俩兄弟对现实生活中自然场景的表现和描绘,一方面革新了中国水墨画,同时也表现出他们的爱过主义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方君璧深受岭南画派的影响,比如在1936年作品《Blind Beggar with Child》中的题材和风格。这一作品,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的贫苦和为生存痛苦的挣扎。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方君璧及其家人出国之后,她再次返回到中国水墨画传统。方君璧处在一个政治动荡、社会文化巨变的时代,她深感如要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必须求助于民族的绘画传统。

1972年,自方君璧带着3个儿子离开后,她第一次回到了共产党掌权的中国。《松枝》就是在这次对祖国令人动情的访问中创作的,反映出艺术家的艺术信念,即个人创作中对毛笔的运用和表现是理解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关键之一。

方君璧通晓中西艺术,尤其熟稔1910年—1920年间在波尔多和巴黎美术学院的西方写实主义传统训练。其作品中的留白处理,对角线构图和精湛的笔法,又反映出她对同代画家齐白石(1864-1957)作品的推崇,他们有着同样的愿望—想使中国水墨画独特的元素和特点保存下来,并使之充满活力。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