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公共”的城市雕塑们 需要民意
0条评论 2013-09-09 11:43:52 来源:艺术与财富 作者:周文翰

『被公共』的城市雕塑们

“大黄鸭”要来北京一游,微博上、微信上就有了各种调侃,有觉得好看的,有觉得无聊的,各种观点都有。当然,真立起来了,还有各种拍照,发各种合影的。以前“大鸭子”在香港也是如此。无论在南在北,自从有了微博这类方便快捷的社交网络,各种“躺着也中枪”的事件就多起来。雕塑也是如此,远的比如乌鲁木齐的女神,河南某地的猪儿,近的比如北京望京地区的大熊猫、中国馆微缩雕塑,据说还有人抗议,说在中央美术学院边上,怎么能有这么山寨的艺术品

觉得某个雕塑有些丑、有点怪,在以前也有,只不过之前就是路人甲乙丙丁议论几句,因为没有网络的传播效应,不易让更多人知道。而现在有了网上吐槽,容易传播,个别图片给力、说法有趣的,更是可以成为热帖。但也要分析一下,其实很多网友对某个特定城市的特定雕塑进行议论,也不全值得当真,毕竟,只有当地的社区成员、市民对这个雕塑最有发言权,而不是千里万里之外的网友的“高眉”眼光。

审美上的美丑是人云亦云的事,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不过,既然这雕塑立在通衢大街,成了公共艺术作品,自然要遭受众人的评议,如此多人给予恶评,算是有点“有违公议”吧。其实,对国内城市雕塑千篇一律、样式陈旧、傻大空种种现象的批评历来不少,不少声音还出自艺术、设计、文化批评业内专业人士。反倒是生活其间的市民,似乎没有什么声响,或许这是由于国人现在都忙着买房装修私人空间,对公共空间的舒适美观还没有多在乎吧。

即使一个专业界多数人叫好的城市公共雕塑,我想也可能遭致一部分人的批评,对这种审美的差异,人们应该有足够的宽容度。但是,目前多数城市的公共雕塑的确存在重复、陈旧的问题,这无疑和目前城市雕塑设立的流程和机制有关。据我所知,目前城市雕塑主要由城市规划、建设和绿化管理部门主掌,除了少数城市引入艺术专家参与咨询决策,多数都是当做工程项目,招标合格公司制作。

这里面拥有较大裁量权的是官员,他们的审美方向——其主流多少有些保守和俗气,至少在文化界看来如此——往往就决定了城市雕塑的风格。

那么,怎样的机制才能让城市雕塑的平均质量有所提升,或者说,接纳当地文化专家乃至市民的意见,至少在程序上做到更公平和包容更多的美学观点?我觉得以后各个城市设立城市雕塑,完全可以引进两级评审制度,即由艺术、设计、文化等各界专家组成专业评审组,从备选方案中评选出5名左右入围者;同时在网上和公众场所公布并征求区县民众投票,选择其中一个为获胜者,然后招标委托制作公司按照获胜者的设计要求制作、安装即可。或许,偶尔也可以把这个程序颠倒过来,先是公众投票入围者,专家评审再选出获胜者。我想,利用网络等工具进行在线评审、投票等,成本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进一步设想未来,如果三维显示技术成熟以后,成本也可以接受的话,以后就可以直接在公共场所用很低的物力成本,投影“设立”“虚拟公共艺术品”。如此,就不必固定一件雕塑,也就减少了因此产生的权力、学术、品位之争,每个城市、社区都可以有个自己的艺术品数据库,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变化着来投影了。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