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开的中国体制 第七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于西安举办
0条评论 2013-09-10 03:01:10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郭毛豆
2013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合影
2013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合影
 

“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七岁了,该上小学了。”轮值主席陈孝信在2013第七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开场中感叹道。本届年会再次在西安美术馆举办,也延续了从前的轮值主席与学术主持选择主题,批评家主题发言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模式。

第七届批评家年会的主题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属性及价值标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外国美术史家王端廷以“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为题首个发言,试图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宏观地界定中国当代艺术。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根据自己的研究与策展方向,通过“自立标准的新水墨”来阐释新水墨作品的评判标准。另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罗岗发言题目为“‘前三年’与‘后三年’——‘重返80年代’的另一种方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春辰则做了“不放弃现代性与当代性同行”的陈述。

主题发言更多的是批评家个体对于研究成果的系统阐释,甚至可以由文本阅读来取代,难逃“照本宣科”的形式。而在分组自由讨论环节中批评家之间就同一问题发表观点,相互回应才使得所提问题能够延展开来,年会也因此变得生动。

体制内的批评家

王林在自由讨论环节率先向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王春辰发问:中国的批评家、艺术家正在大量地进入官方体系,在体制中如何实现批评观念?具体到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的策展问题上,对于国家的意识形态选择屈从还是博弈?“我认为今年的中国馆是以宏大、虚幻的叙事方式掩盖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性。”

王春辰用“带着脚镣跳舞”形容了自己的处境,他坦承在多重性的官方体系下确实无法完全独立地实现策展理念。但“我们没有责任展示主旋律,并且已经尽可能地反映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当代艺术、社会、文化面貌。虽然很多人都在体系内,内心的独立、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体制内的艺术家

此前有媒体预测批评家将向方力钧受聘中国国家画院,出任国家画院当代艺术中心主任一事“开炮”,的确两个小组的批评家们都就此事进行了讨论。轮值主席陈孝信把栗宪庭的话带到了年会上,在栗宪庭看来,方力钧的主任头衔如果是虚衔他可以理解,但倘若是事实上的主任,他不能接受。但同时也有批评家认为当代艺术进入到官方体制也是好事情,被管怀宾称为“理想主义者”的朱青生就希望方力钧能够对年轻的实验艺术家提供赞助,从而促进当代艺术的发展。甚至美协都是我们可以团结的力量,毕竟它在80年代是推动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官方机构。我们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体制内的当代艺术

老栗托陈孝信带的话里还有一句,当代艺术通过批判现实而确立,但后来当代艺术也变成了程式、样式,“我很困惑”。批评家高岭也持有相似的观点,他说当代艺术就像当年的现实主义,已经变成了类型化的、样式化的、模式化的东西。批评家杨卫则更为直接地将当代艺术看做一个新的体制,它不同于官僚美术体制,是以策展人、美术馆、学术为主建构起来的体制。“实际上这个体制对艺术家的诱惑远比在官场上获得的职位更大,尤其到了晚年,需要得到美术馆、策展人的肯定。”

对于自由讨论来说每个人的发言时间仍然非常有限,以致很多话题无法“优雅地”展开与深入。但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微博论战之外更加学术与充分的批评观点。盛葳等批评家一再强调年会应立足于具体经历的事实,而非美学与理论进行讨论,使得年会也具有了对于年度艺术圈热门事件盘点批评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意味。并且本届年会似乎也并不需要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严谨的定义,以免落入体制的陷阱。

 

【相关阅读】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