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语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你不能保证当着你面说你牛逼的背后不会骂你是傻逼。在公共领域的阿谀奉承为游戏规则遵守者制造了一个心照不宣的幻境之后,真正的当代艺术评价体系实际上几乎只能隐匿于私人领地。(这里的私人领地并不是指个人,而是代表某一稳固集团的私人领地)这些集团或大或小,相互交织,在持续接触的过程中构成私语批评之巨大网络。这些批评往往免除了顾虑,所以能凶悍勇猛,回归批评的原初意义。你可以在各种社交场合或私密会晤中获得这些批判性的文本,并借此对事件作总体观照。
就这一点来说,私语式的批评甚至做到了反对阐释,因为批评被带入了日常语境,也谈不上什么阐释不阐释的,就像《奥义书》所言,“圣人说解救之道是难的,因为一把刀的刀锋是难以逾越的”,所以批评和骂街之间的鸿沟也是难以跨越的。尽管这种批评为所有人的集体参与提供了可能,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制造了噩梦。
与此同时,批评家群体却已经确凿无疑的集体死亡。即使我们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事实也依然如此,我们可以看到,每当有批评家(残部)作出种种努力之时,就会被这一稳固的系统所排斥,甚至会被一致认定为离经叛道的愤世嫉俗者,而对于熟谙游戏规则的人士来说,这帮批评家无异于搅屎棍。那些已经失去批判精神的批评家们,因为谦恭或回天乏术,往往选择接受现状。一旦成为某个特定集团的既得利益享有者,主体中立的批评行为就不可能实现。
惟有一种例外,能让私密的批评体系扩散至公共领域,即集团之间的利益纠纷达到不能化解的程度。我们可以以8G艺术大火事件为例——尽管“8G”这种提法看上去更像是一则乏善可陈的营销广告,却还是令其它集团如坐针毡。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方再想试图使用润物细无声的私语批评的方式都收效甚微,必须采取更直接而凌厉的雷霆行动。此时,地下的、私密的批评才会抛头露面,尽管它只具备批评的躯壳,而非精神。在人们普遍将当代艺术市场与当代艺术本体混为一谈的情境下,对于8G艺术大火争论的焦点在于质疑其是否具备领军中国当代艺术的资格,而非针对这种提法的意义展开讨论。沈其斌强调的重新“洗牌”,事实上只能针对玩牌者,即这些既得利益集团(无论F4还是8G)。这让乍看上去像是艺术批评的现象,还是难以逾越那条通往解救之道的鸿沟,大火之后只剩一片灰烬而再无其它。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