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多数民营美术馆其实早期脱胎于房地产。”在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吕澎的记忆里,许多民营美术馆开馆的日子往往是其投资方——地产商开始卖房子的时间。“中国首家民营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当年第一次的展览场地即是售楼处,在此基础上才完善成一个美术馆。”
从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发展谱系来看,这些由民间资本打造的艺术空间第一代的创办者基本上都是房地产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旭认为,初期地产商们的“算盘”是用美术馆特有的文化、艺术方面的基因来激活新楼盘即将登场的新区域。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首届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上,数十家美术馆“掌门人”和业界学者齐聚上海‘龙美术馆’。在专家看来,由地产商首先进军的民营美术馆领域的队伍正在日益壮大,参与这项事业的投资方也日益多元化,金融机构、外资基金等,带着各自不同的初衷纷纷入局。
中华艺术宫副馆长李磊表示,自2005年以来,上海已经涌现出了一批民营美术馆,无论是数量、规模、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收藏、研究、公共服务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并呈逐年递增的态势。截至目前,在上海正式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美术馆共有10家;具有美术馆功能、由其他社会力量兴办的有8家,这些民营美术馆主要集中在游客密集的市中心和处于高度发展的浦东新区,并更多的关注现当代艺术。
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文化系统所属美术馆有265家,加上其他系统以及民营美术馆在内共400余家。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认为,民营美术馆已经成为中国美术馆事业发展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处于“正规军”体系之外的民营美术馆数量正蓬勃增长,并且在硬件方面不断完善,但由于起步比较晚,基础薄弱,发展也极其不平衡,部分美术馆正面临着不小的生存压力和挑战。资金持续性就是难以回避的困难之一。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首席执行官薛梅告诉记者,“我们的经费目前为止主要依靠来自尤伦斯基金会的固定资金,但每年以差不多30%的速度递减,也就是说基金会越来越少地给我们钱。”
吕澎认为,中国民营美术馆一大共性是投资人往往讲求投资回报率,关心用多长时间在多大范围内实现资产增值。当资金链出现松动或投资人的投资方向和喜好转换,民营美术馆的可持续性堪忧。
“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就是,建立了美术馆,开馆做了展览,然后美术馆水平就下降了,很快资金就没有了。”吕澎担心,这样的情况如果持续下去,显然会大大挫败投资人未来支持文化艺术的积极性。
薛梅坦言:“经费方面的挑战使得我们要去面对成本控制的现实。”生存压力使得她的团队每年都会有一段时间写大量的报告给不同的政府部门请求扶持。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民营美术馆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无疑已经使之进入了官方的视野,纳入国家层面的扶持框架中。据诸迪介绍,自2010年起,文化部已投入资金1650万元,扶持全国各级各类美术馆,其中民营美术馆入选项目数约占总数的15%。
据悉,未来政府有关部门将加大扶持力度,并体现分类管理和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增强对不同类型美术馆,特别是小型民营美术馆、纪念馆的扶持。
编辑:文凌佳